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话剧《大桥风景》笑中带泪,讲述南京长江大桥故事


南京长江大桥是南京的地标建筑,也是属于中国人的共同记忆。4月16日晚,话剧《大桥风景》在南京艺术学院黑匣子剧场上演,为紫金文化艺术节小剧场单元(第三届)的展演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该剧由南京艺术学院出品,取材于与南京长江大桥有关的真实故事,演绎笑中带泪的“大桥风景”。

戏剧+纪录片

讲述真实的大桥故事

真实性是话剧《大桥风景》的一大亮点。该剧打破传统戏剧创作模式,创新性地引入纪录片创作方法,从广泛的线下线索中搜集素材,选择八个极具代表性的大桥故事原型。

△王世清

这八个讲故事的人,分别是被称为“大桥天使”的志愿者陈思、大桥文物收藏者王世清、“桥三代”摄影师浩哥、一个热爱大桥的四川厨子和文学青年林晓波、一个热爱音乐的民谣歌手和一个热爱长江的水质监测员,还有在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时创造“深潜神话”的潜水员胡宝玲和南京长江大桥总工程师梅旸春。

《大桥风景》将他们的真实故事融汇于舞台创作和影像创作中——桥上的人们在凝视风景回忆过往,桥下的人们在听着故事看着风光。往事穿越而来,记忆与现实交织,共同构筑了一幕幕笑中有泪的“大桥风景”。

台上,大桥风景展现,故事引人入胜。台下,观众又哭又笑。

舞台呈现上,电影化的影像表现和舞台表演有机结合,让观众仿佛真的置身于南京长江大桥,跟随剧中情节穿梭时空,聆听南京长江大桥自诞生至今的故事。

△大桥文物快闪展

剧场入口办快闪展

共同解锁“大桥记忆”

“大家好!我叫陈思……”作为话剧《大桥风景》的艺术总监兼特邀主演,南京市曲艺家协会主席、著名相声演员陈峰宁在剧中饰演“大桥天使”陈思一角。

在老南京人陈峰宁看来,南京长江大桥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不但是南京人的骄傲,更是全国人民的骄傲,几代人对于这座大桥都有着深厚的感情,“用话剧的方式把这些记忆和情感延续下去,是非常好的事情。”

undefined

4月16日演出当天,大桥文物快闪展在南京艺术学院黑匣子剧场入口举办。建桥工人的柳条帽、工作服,“大桥线”公交车票,南京长江大桥封闭大修时替换下来的铆钉、釉面砖、玉兰灯灯罩……这些吸引了观众们的驻足和围观。

话剧《大桥风景》的原型人物之一、南京大桥文物收藏者王世清带来了他的收藏,用半个世纪前的物件,让年轻观众感受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大桥热”,同时也解锁了老南京人的“大桥记忆”。

演出现场,观众们的热烈反响,让王世清很感动。“南京长江大桥不仅仅是一座桥,它是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是我们中国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丰碑。”

王世清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用话剧这一形式和载体来传承大桥精神,非常生动,相信更能受到现在年轻人的喜欢。

undefined

年轻编剧成为“半个专家”

传承大桥精神

“青年编、青年导、青年演。”紫金文化艺术节小剧场单元让江苏的青年戏剧力量被更多人看见。诞生自江苏省剧本创作孵化中心培训营的话剧《大桥风景》,同样是一部注入了新鲜血液的原创作品。

该剧编剧是来自南京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以前我对南京长江大桥一无所知,现在已经算得上是半个专家了。”编剧之一的江浩强告诉记者,在《大桥风景》剧本的创作过程中,他对南京长江大桥的知识不断扩充和丰富。

从历史剧、文献剧写到传记剧、沉浸剧,再到现在的轻喜剧风格,江浩强说《大桥风景》的题材类型变了很多次,前前后后写了近十个不同版本的故事,反复修改了上百次才最终定稿,有了现在呈现在舞台上的剧作。“现在对我来说,南京长江大桥也连接了我和我的未来,让我相信我还会在编剧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undefined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有不少演员是来自南京艺术学院的00后在校学生。

该剧制作人、南京市曲艺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许耀华介绍,《大桥风景》虽然立足于南京,但主创团队并不希望只是做给南京的观众看,“如果将来有机会让外地的观众能够看到这部戏,这些相对青春的演员可能会让他们的同龄人,或者和他们一样并不是南京本地出生的孩子有一种接受的可能性,这一点可能要比原汁原味地把故事照搬到舞台更好。”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李鸣 文/摄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