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李孝聪:像爱护眼睛一样呵护运河文化遗产




现代快报讯 “江苏在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方面是走在前面的,工作是做的是比较多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扬州开馆,大运河文化论坛在扬州召开,正当其时,也是很合适的。”

6月16日,北京大学历史地理与古地图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中国运河志》核心专家、图志卷主编李孝聪接受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专访,在为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点赞的同时,他从学者的角度出发,就如何保护、传承和利用大运河进行了分析。



△北京大学历史地理与古地图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中国运河志》核心专家、图志卷主编李孝聪

保护:大运河江苏段的水质是比较好的

在李孝聪看来,江苏在大运河方面,已经做了比较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方面是大运河的水质在江苏段是比较好的。另外,在一些局部的地段,江苏也是做了工作的,包括一些运河水道的恢复,还有两岸的建筑,在维持昔日的风貌的情况下,能够为现在所用,值得肯定。具体到一些城市,除了扬州做得不错,无锡、苏州等地也不错。”



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和李孝聪过去近四十年的考察研究有着紧密的关系。他在上世纪八十年初进入运河研究领域,曾多次奔赴大运河沿岸考察,并撰写数篇颇具影响力的相关论文。



2011至2019年,李孝聪作为核心专家之一,参与主编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出版的《中国运河志》,担任该书《图志》主编,负责依据古地图与典籍文献的结合,深入形象地展示历史时期大运河的河道、水利工程和两岸景致。编书过程中,他不仅进行实地考察,更是留意各地文物考古部门发掘的运河文物及文献资料,并将其收入书中。

由于较早介入大运河研究,所以李孝聪也是中国大运河文化研究四十年来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他表示,大运河不仅有辉煌的历史,也有可触摸的遗迹,而且今天仍然部分地发挥着现实功效,我们应当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我们的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运河旧迹,维护运河水质,传承运河文化,发挥运河功能,营造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

传承和利用:中国的运河不是“盆景”

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传承和利用大运河?李孝聪认为,应该充分考虑中国大运河南北的不同特点。

“我们现在把固定的船闸挖了出来,下一步怎么做?要关注整个运河河型的保护。从山东到河北的运河,它的资源优势是河型还在,一定要把运河的古道和旧道找出来,在这个基础上做保护,然后再考虑其他。南方,比如江苏、浙江,水运还在继续用着,但是弱项在哪里?就是河道改了。所以南方和北方,运河沿线,要抓住机遇,把优势变为强势。不能只讲利用,也不能只讲保护。”



他认为,国外的一些案例可以为我们提供一定的借鉴。

“像法国的斯特拉斯堡,它的运河的闸桥都利用得很好。然后,它周围的和运河相关的建筑,已经按照原先的样子恢复了,就在水利设施的边上。恢复后的这些建筑,可以是旅馆、酒店、休闲场所。英国,有的地方,船闸还在使用。还有日本的小樽运河,其实很短,但保护得很好。很多过去的仓库,变成了今天的人可以吃饭、喝咖啡的地方。比如,小樽食堂,就是一个大的餐馆。我们的无锡、扬州有这个条件,可以用起来。”

而就在江苏境内,李孝聪也提出他认为有参考价值的实际可行的措施。

“我在今天上午的论坛上,展示了几张古代的运河舆图。北宋熙宁年间,有位日本学者当时到中国的五台山、天台山,他沿着宋代运河到浙江去,又返回五台山,这些都有记载。他过高邮的时候,怎么等着开城门,怎么等着进去,等等,也都有记载。明代的地图,高邮、宝应、扬州、仪征,这些城的运河都是穿城的,而今天,都是绕城的。今后我们的工作,可以把城里的运河重新恢复。北京已经在做这个工作了,不够长,虽然只有500米,一里路。”



多年前,李孝聪到高邮、宝应考察,就认为由于运河在这些城市的西边,因此未来城市不可能往西发展,只能往东发展。现实证实了他的推测,今天的高邮、宝应城市都往东发展了,老城留下来了。

“在这种情况下,把城里面的街挖开,就是古运河。可以通过文物考古部门,先找到它,再慢慢恢复,就像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那样。运河两岸的建筑,可以是民居,商铺,餐馆,都可以恢复。老百姓的步行道,车道也都可以有。那时候,中国的运河将不会是一个'盆景',而是真正实现了从保护、传承到利用。”

博物馆、志书、现代传媒应当共同传播运河文化

在谈到中国大运河文化的传承时,李孝聪特别为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点赞。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建立,它的展陈的内容,策展的艺术性和它的表现力,应该说在我目前看到的国内外的运河博物馆里,都是上乘的,做得真的不错,而且很接地气,我要点赞。”

李孝聪认为,博物馆、志书,还有传媒,这些不同的手段都应该被广泛地运用,以便于广大的人民群众,能够从中感悟领会中国大运河体现的几千来人民的智慧,以及国家当时是怎样在一种力量的指导下,完成了运河工程的伟业。

“这样才能更好地体会运河带来的社会文化的变迁,我想,这也是今天论坛和大运河博物馆开幕的重要的一个意义。”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白雁 胡玉梅 刘静妍 宋经纬/文 顾炜 顾闻/摄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