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紫金文化艺术节上,《村里有个管得宽》《南方夫子——言偃》等好剧,在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接连上演。剧场里看新剧、家门口赏歌舞、田间地头看表演……涟水各式各样的惠民演出,为当地居民送上艺术盛宴。近日,中央和江苏省市的媒体记者们来到涟水,从城镇到乡间、从白天到夜晚,沉浸式打卡“文艺涟水”。
县级院团打造出淮剧“涟水现象”
“跑前跑后,忙里忙外,多亏‘管得宽’……”9月18日下午,作为2023紫金文化艺术节新创剧目,大型现代淮剧《村里有个管得宽》在涟水县文化活动中心上演。
△ 《村里有个管得宽》剧照
《村里有个管得宽》讲述了旗竿村中一位年过半百的党员“管得宽”的故事。爱管“闲事”、好管“闲事”、常管“闲事”的他,带领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在实现乡村振兴道路上“撸起袖子加油干”。近两个小时的演出里,贴近生活的诙谐故事,再加上实力演员们的精彩表现,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 《村里有个管得宽》剧照
《村里有个管得宽》由涟水县淮剧团创作排演。十多年来,作为一个县级院团,涟水县淮剧团推出了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原创作品,打造出淮剧“涟水现象”。现代淮剧《鸡村蛋事》《留守村长留守鹅》和《村里来了花喜鹊》组成的“村官三部曲”,获得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省文华奖等30多项大奖。而近几年推出的“党员三部曲”开篇之作《哎呦,我的憨哥哥》,同样广受观众的喜爱,《村里有个管得宽》正是该系列的第二部。
涟水县淮剧团团长翟永军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淮剧是江苏的地方剧种,过去以传统剧目为主,近年来,剧团不断创新剧目,并通过送戏下乡等方式,吸引更多人来看淮剧。“作为一个基层团,我们面对的就是老百姓。我们要写身边的人和事,演身边的人和事,这才是我们应有的担当。”
田间地头“小淮戏”生根发芽
涟水的文艺气息,不仅在剧院里,更在乡土之中。
“爸爸哎,快快走,看看范荡新气象……”在涟水县南集镇范荡村,隔着老远就能听到这欢快的曲调。范荡村负责人范加金告诉记者,他们村是远近闻名的“小戏之乡”,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南集小淮戏深受村民们的喜爱,有很深厚的群众文化基础。
△ 范荡村演出现场
舞台上的“父女”二人,唱的是乡音,讲的是村里的故事,特别有生活气息。干净的环境、宽敞的路面、整齐的房屋、夜晚明亮的路灯……在两名演员直白而有趣的唱词中,范荡村这些年来的改变历历在目。舞台下,不大的场地上摆着许多塑料凳,观众们拿一把蒲扇,配一杯水,看着演出还能顺便聊聊天,格外闲适。
△ 范荡村演出现场
范加金介绍,早2006年范荡村就成立了一支“涟水南集范荡乡土艺术团”,成员都是本乡本土的村民,年龄最小的52岁,最大的已是80岁高龄。“农忙的时候,他们就是农民,农闲的时候就是演员,宣传我们家乡的故事。”
据悉,目前“涟水南集范荡乡土艺术团”有15名成员,戏目更是有60多部,代表戏目有《不忘初心》《人情减负涟六条》《问路》等,主要宣传政策法规、乡土民风、好人好事。范加金说,近年来,范荡村以“涟水南集范荡乡土艺术团”为载体,每年开展30多场文艺惠民演出,在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还会组织网络文艺演出直播,让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起来。
在家门口看演出、学淮剧
每个周六,当夜幕逐渐降临,涟水县涟城街道居民们遛弯的第一选择是“百姓大舞台”。这里有传唱已久的经典戏剧、最新流行的热门歌曲,有满含深情的诗歌朗诵,还有各种风格的曼妙舞蹈。
△ “百姓大舞台”演出现场
陈德林、黄素萍、王志豪、许晴……众多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都曾在“百姓大舞台”上演出。涟水百姓大舞台艺术团团长陆金萍说,这些名家还会和涟水票友同台切磋,指导演出,以弘扬地方剧种、传承淮剧文化。这一点,淮剧票友刘文芝颇有感触,他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今年55岁的他,已经在“百姓大舞台”表演了4年,以演小生为主。“我以前听得多唱得少,刚上台表演的时候非常紧张,有名家来的时候,我就在下面跟着学,通过学习和一次次表演,逐渐就锻炼出来了。”
“到今年我们‘百姓大舞台’已经创办8年了,大概义演500多场,惠及群众50多万人。”陆金萍介绍,“百姓大舞台”自2016年底在原县人民剧场院内成立以来,坚持每周六演出,对观众免费开放。如今,“百姓大舞台,想来你就来”成为城区及周边群众家喻户晓的文化品牌。不仅涟城街道的居民来看,整个城区甚至比较近村子的人,都专程前来。“观众就像我们家人一样,他们高兴,我们就更高兴。能让我们继续走下去的,就是我们在观众、老百姓中的口碑。”
现代快报+记者 张文颖/文 王曦/视频
(校对 张静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