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的重大使命。履行好这一光荣使命,人才是关键支撑。如何集聚“高精尖缺”人才,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6月27日,“努力推动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中继续走在前列”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专场在南京举行。发布会上,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季振华回答了记者提问。
人才资源总量增长54%,江苏人才队伍数量质量同步提升
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把人才工作放在江苏现代化建设大局中谋划推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深入推进新时代人才强省建设。坚持引进培育“双轮驱动”,精心组织实施“双创计划”“333工程”等省级重点人才工程,统筹推进教育卫生、人文社科等行业领域人才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省人才资源总量增长54%、总数达1400多万,全职在苏两院院士人数增长24%、总数达112人。
同时,江苏坚持以产聚才、以才促产,着力突破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全国65%的院士、40%的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专家在江苏开展科技合作或创新创业;首批支持培育56个人才攻关联合体;江苏省“双创计划”引进人才90%以上集中在重点产业集群,人才创办企业60%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优势产业链企业中,省级以上人才工程入选者创办企业约占55%;科创板上市的企业中70%为人才企业,形成“引进一个人才团队、创办一个科技企业、培育一个新兴产业”的生动实践。
聚焦人才生态、平台、计划、服务,江苏持续完善“四位一体”人才工作格局
△季振华
“江苏的过去靠人才驱动,江苏的未来也必然靠人才引领。”季振华表示,下一步,江苏将着力强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着力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着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完善人才生态、平台、计划、服务“四位一体”工作格局,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走在前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筑牢人才发展基石,首先需要打造高品质人才生态。江苏将持续开展人才评价“破四唯”政策举措的研究和实践。制定人才特殊调配办法,在薪酬、绩效、保障等方面探索突破性政策,促进人才跨区域、跨体制、跨单位流动。探索推进容错备案制,对无故意过错、未取得预期成果的不作负面评价、免予追究责任。
同时,江苏将建设高能级人才平台。积极融入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布局,围绕江苏省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集群,推动江苏省委人才办相关部门和地区布局建设一批特色产业人才集聚区。全力服务保障苏州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等重大科创载体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事业编制“周转池”,支持重大科创载体、新型研发机构、龙头企业等引进集聚“高精尖缺”人才,更好地服务保障高能级人才平台建设。
此外,江苏还将实施高匹配人才计划。加大产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支持力度,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创新制高点,引进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改革优化省“双创计划”,更加聚焦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重点单位,突出支持引进“高精尖缺”人才。改进提升省“333工程”,聚焦产业急需和学科特色,坚持“出人才”与“出成果”相统一,对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人才、“卡脖子”技术攻关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及时纳入培养范围或晋升培养层次。遴选新一批人才攻关联合体,支持围绕关键共性技术开展协同攻关。
提供高水平人才服务,才能让广大人才归属感、获得感不断提升。江苏将完善“江苏人才服务云平台”功能,升级人才“苏畅卡”,在健康管理、子女教育、交通出行、文化旅游等方面提供专属服务。设立省市县联动的人才服务专窗,推进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一件事”改革。推广人才社区建设做法,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多功能、高品质人才社区,切实为广大人才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
现代快报+记者 是钟寅 储希豪 张然/文 顾炜/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