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李春雷:寻找新安旅行团的少年们

现代快报讯(记者 王凡)2021年深冬,作家李春雷来到淮安。

一股热流在他的心底奔涌,因为这里是一场“十七年之久、五万里之远”伟大征程的启程地。

1935年秋天,一群爱国奋进的少年,在中华民族危亡之际,毅然踏上“旅行全国”的行程,走遍大半个中国宣传爱国抗日,从最初的十余人,发展到六百余人,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他们的名字叫“新安旅行团”。

著名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春雷所著的《新安旅行团》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新世纪首部全景式展现新安旅行团历史的纪实文学作品,一经面世就受到热烈关注。

“从动笔创作的第一行文字开始,我就成了新旅的一员。” 李春雷追随着历史的时光,追随着这群勇毅少年的脚步,和他们一起从莲花古镇出发,一起在大运河畔登上小火轮,踏上崎岖坎坷而又动人心魄的征程,解读他们万里征程的意义,弘扬他们永不磨灭的精神。

为这本书所倾注的所有心血,映射的是李春雷身为一个纪实文学作家内心持久的坚守:“我想做真正的纪实文学,就像司马迁那样。”

1

接到江苏人民出版社的创作邀约之前,李春雷对新安旅行团的了解并不多。他知道这是一个很有难度的重任,但源于对陶行知先生的敬佩,源于对那一段历史的敬仰,更源于对今天中国教育的思考,他欣然接了下来。所以李春雷出发了,和当年那群中国小好汉同行。

1935年10月,在陶行知先生的鼓励下,在校长汪达之的带领下,新安小学的学生组成了革命团体“新安旅行团”,从淮安出发,走向上海、南京,走向华北、华中、西北、西南,在1935年至1952年间,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

在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新旅启程时第一批小团员在新安小学礼堂前的一张老照片,让李春雷若有所思。他们中间大的不足二十岁,小的只有十二岁。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要徒步跋涉几万里,并且要自己想方设法赚取生活费用,同时还要完成课业学习、发动群众抗日、教授百姓识字、慰问前线战士,甚至直面生死,但是他们的眼里没有惶惑不安,只有坚毅果敢……何以能如此?

“答案就隐藏在漫漫征途上坚实的足迹里。通过查阅大量的史料,八十多年前那群少年们顿时鲜活地站在了我的面前。”李春雷一共购买了三十多本新安旅行团的研究书籍,在史料的爬梳中,他惊叹于一群只有十几岁并且衣食无着的孩子们,在那个积贫积弱而又国难当头的岁月,竟然做出了如此惊天动地的壮举,完成了一场举世无双的修学旅行。直到今天,很多人、很多事他都难以忘却。

比如,“七个小光棍”第一次去上海修学旅行,年仅11岁的左义华去了一所大学做报告。因为他个子最矮,站在讲台上,坐在后边的师生就看不清了。这时,一位老师走上讲台,把小义华抱到了讲桌上。当时已是冬天,可小义华的脚上还穿着八面透风的草鞋。这所大学有史以来从未有过这样的讲课老师。小义华还没开口,全场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时,左义华开讲了,他举起手高喊:“我们要抗日救国!”“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当时政府规定,不允许在公开场合呼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但眼前这个新安儿童旅行团的孩子,却勇敢地喊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台下的师生们惊呆了,几百人鸦雀无声。青年学生紧攥拳头,白发苍苍的老教授早已泪流满面……

2

十七年,五万里,新安旅行团的征程漫长而又辉煌,可谓震古烁今。其中,涉及的事件和人物非常繁多,怎么谋篇布局决定着作品的走向。

经过反复斟酌和思考,李春雷决定采用经纬交织的结构,以时间顺序为经,把事件和人物编织上去。“这种重大而漫长的历史事件,本身的时间顺序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进程是融为一体的,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大的结构上,如果用插叙、倒叙、变奏等结构方式,就会有损事件与历史进程的融通。有了时间这根经线,在谋篇布局上的重点,就是对事件和人物进行精心剪裁,尤其是在章节的划分上下功夫,使得整部书详略得当,圆融一体。”

当然,悠长的时间跨度,亦是《新安旅行团》的创作难度所在。李春雷的“行走”不止于使他更精准把握历史事实的史料研究,多次踏访实地,是李春雷“在场”的方式之一。“纵然‘物是人非’或者‘人是物非’,但那种直接的目光、声音、表情乃至时过境迁、物变景换的‘现场’,它们带给我的心灵感受是仅仅通过翻检史料无法获得的。”

比如,当李春雷走在八十多年后的武汉街头,他透过历史的烟云仿佛看到了昔日的景象——1938年6月,新旅到达武汉,为保卫大武汉上演了一幕幕令人振奋的英雄活剧。李春雷知道,纪实文学最重要的是通过刻画鲜活的人物和事件来呈现主题,但那一刻,他还是选择了直抒胸臆——他们铿锵的脚步声依然回响在大街小巷里,他们昂扬的身影依旧映照在江面上,他们高擎的火炬始终熊熊燃烧在武汉上空,他们度过的那些激情澎湃的日夜依然历历在目……

为了写好这本书,李春雷还有另一种执着,他希望尽可能多地采访到在世的新安旅行团老团员及团员后人。譬如,李春雷千方百计找到了新安小学校长汪达之的家人。他在北京和汪达之的孙子见了面并进行了深谈,又通过越洋电话联系上了汪达之的儿媳妇。他们提供的鲜活资料,譬如汪达之的情趣爱好等等,是史料中无法触及的,这部分内容的填充,鲜活还原了汪达之这个新安旅行团的核心人物,让人物立了起来。

3

“纪实文学是历史的证词,我要对我写的每一个字负责。”李春雷这样说《新安旅行团》的创作历程,而这同样也是从事纪实文学创作多年的他始终不变的创作观。

李春雷由此谈到了纪实和文学的关联。“纪实是真实的,文学是虚构的,看上去似乎是相悖的,但是我们一定要处理好纪实的底线,不能逾越真实的底线。”他说,过去很多作家就因为轻易地逾越了真实的底线,让别人云里雾里不知道报告文学是真是假,才让人由此对报告文学产生了误解。

在李春雷看来,真实和文学应该是不悖的,真实性是生命,文学性是技巧。他打了一个比方,真实是无限的面料,文学的手法就仿佛剪裁,由此可以做出精美的衣服来。所以说,不能虚构照样可以写出精彩来,甚至更能写出精彩来。真实地再现历史,艺术地表现历史,是纪实文学作家的使命所在。

“究竟怎么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故事首先是真实的,而后是真情的、震撼的,这三者统一在一起,就是最好的中国故事。”李春雷说。而这三者也是纪实文学的生命力所在。

李春雷进一步剖析,一个真正的作家,最终要进入知识分子写作的范畴,才能写出好的纪实文学作品。“你是知识分子,有真正的大格局,这才有可能写出真正的好作品。看得更长远,在宣传思维之上,更客观、更冷静,这样才是真正的纪实文学。”

从《尚书》《春秋》到《左传》《史记》,印证了纪实文学记录了整个文明史,是中国文明的根,是最长远、最根本的文学样式。李春雷说,纪实文学自古以来都是知识分子写作,反映苍生疾苦,是天地良心,站在苍生大地的立场上呼告。司马迁是纪实文学的鼻祖,最典型。“真正的纪实文学其实是写给历史,写给文明的。我现在一直提倡为历史负责,为真理负责,为时间负责。我想做真正的纪实文学,就像司马迁那样。”

△《新安旅行团》 李春雷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对话

真正的纪实文学是

有筋有骨、能站起来的

现代快报:《新安旅行团》的创作中能感觉到您创作的客观与克制,但是在一些篇章中,您还是把“我”放了进去,这是一种情不自禁吗?

李春雷:我和这群勇毅少年,一起走过风霜雨雪、走过春夏秋冬,一起修学旅行,一起共赴国难,一起欢笑落泪,一起燃烧激情……这一走就是十七年,这一走就是五万里。我时时刻刻都被这群少年感动着,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写出自己对他们的深情,对他们的崇敬。当然,我尽可能地克制。我追求的是,把那些情不自禁的感受,融化在作品的每一个章节里、每一个段落里、每一行文字里。但愿读者们在阅读这部作品时,能感受到我的这种追求。让我们一起向那群意气昂扬的少年,向那场艰苦卓绝的修学旅程,致敬!

现代快报:《新安旅行团》的创作有什么遗憾之处吗?

李春雷:确有遗憾。一是去年下半年疫情紧张,想去的很多地方都不能去,再一个是时间的影响,毕竟近90年过去了,早期参加新安旅行团的老团员全部去世了,健在的是后期参加的,我只能见到老团员的儿孙辈。另外,因为要赶时间,我总共只有六七个月时间写书,所以这本书还有大量的提升空间。虽然我可以说现在这本书是在所有新安旅行团的书里是最权威的,最全面的,也是最严肃的,但是和我理想的那种状态还有差距。我也和江苏人民出版社总编辑谢山青交流过这个想法,她说李老师你将来再改,等第二版的时候我倒是想细改一遍,这样脱胎换骨地提升一下就好了。

现代快报:您觉得当下的报告文学还存在着什么问题?

李春雷:当下报告文学最大的问题有两点:要么写的就不是文学,没有艺术性,都是资料汇编;要么是有了文采,但又胡乱虚构。人们对报告文学的非议也在于此。事实上报告文学写作难度比其他文体难得多,是需要硬功夫的。真正的纪实文学是有筋有骨的,能站起来的。想要写出真正的纪实文学,就要注重文字和结构。我希望大家能关注真正的纪实文学。现在一些大学教授、评论家们对文学的真正的意义,包括对文学文本本身,他们都缺少这方面的研究。什么是真正的文学性,一些评论家并不懂,只从表面上说一说文字漂亮与否,是不是真正干净的文字、典雅的文字他们不懂。文字结构上他们也不懂,事实上有些作品你读起来这么有气场,是因为它的内部有一种看不见的旋涡似的力量,一种你看不见的结构在背后起作用。

另外,真正的纪实文学还要处理好 “两性”关系,即思想性、文学性。综合来说,种种原因造成报告文学缺少力量,没有脊梁,不给力,不过瘾,缺少真正的思想性。再有就是缺乏报告文学所应具有的文学性,大家读来感到味同嚼蜡,不感动。文字也不漂亮。吃力读,也读不进去。

李春雷

文学创作一级,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曾获鲁迅文学奖(第三届和第七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徐迟报告文学奖、全国优秀短篇报告文学奖等。著有散文集《那一年,我十八岁》,长篇报告文学《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宝山》《摇着轮椅上北大》等38部。

(编辑 吴嫣然)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