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潘荣)“昨晚,朋友圈熬夜付尾款的人好像都变少了呢!”从10月20日开启预售至今,今年双十一购物节的战线已经超20天。11月11日零点,在各家电商平台的花式促销下,消费者们熬夜支付了最后一波尾款。现代快报记者注意到,与往年各家平台刷屏式地公开销售总额喜报相比,今年则要平静许多,只是公开了部分产品的销售情况。随着近年来国潮风的崛起,国产化妆品、服装等在双十一备受消费者喜爱。值得注意的是,在各家平台打折“优惠规则简化”的旗号时,有消费者表示买的东西反而没有比平常划算。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提示称,双十一“低价”不可迷信,要想得实惠还要多对比。
双十一静悄悄,多家平台未发布销售总额
“今年朋友圈晒双十一‘买买买’的人好少啊!”南京市民80后李女士告诉记者,她往年在11月10日晚上就能看到朋友们晒的双十一战绩,但今年似乎大家参与得很少。李女士说,如果不是她父亲想要一款空气炸锅,她都不会在双十一买东西了。
90后姑娘小刘则表示,她早在10月20日刚开启预售时,就把想买的东西买齐了,“昨晚加班,有点忙,我就啥都没买。”
记者注意到,同样的静悄悄还出现在各家电商平台上。与往年刷屏式地热搜、零点战绩大屏公开双十一销售总额等热闹景象相比,今年则要平静许多。截至记者发稿前,包括天猫、苏宁、拼多多等在内的多家电商平台,均未发布双十一销售总额情况。仅有京东对外表示,截至2021年11月11日14时08分57秒,京东“11.11全球热爱季”累计下单金额超过3114亿元。
2020年天猫双十一的成交额达4982亿元,不少人猜测2021年是否会超过5000亿元?但天猫并未对外公开,只是公开部分产品的交易额。天猫表示,今年天猫双十一,有一批中小品牌实现跨越式增长。截至11月11日0点45分,已有382个品牌在天猫的成交额超过1亿元;有411个去年成交额过百万的中小品牌在今年突破千万;有40个去年成交额千万元的品牌在今年突破1亿元。
△电商平台优惠活动
国潮风成为双十一“C”位
随着近年来国潮风的崛起,国产化妆品、服饰等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95后姑娘薛菲就是国潮爱好者的一员,她订了11月11点零点的闹钟,准备支付尾款。从口红、粉底液到包包、服饰鞋子等,无不是国产品牌。“我大概买了10多件吧,此外还买了些生活用品。”在她看来,国产美妆不仅性价比高,而且设计款式也很好看。
△薛菲的购物车 受访者供图
“今年双十一预计卖出7万个包包,相当于去年的三倍。”某国产品牌包包负责人古良表示,今年双十一带动了合作伙伴的发展,工厂的上千名工人都忙起来了。
数据显示,有国产化妆品品牌开启预售不到2小时,销量就达到100万件;最终双十一预售额近1.3亿元,超过去年同期10倍。灰豚数据显示,“双十一”预售美妆护肤产品销量排行前十中,有玉泽、自然堂、优斐斯等国产品牌。
天猫方面表示,在成交额过亿元的品牌中,不仅有华为、鸿星尔克等国货品牌,还有百雀羚、回力等老字号品牌,还有蕉内、添可等受年轻喜欢的新品牌。除了商品外,天猫双十一晚会也设计了国风气派的主基调,并搭建了“太空舱”“国潮风”等六个场景。
“这是国潮消费成长最快的双十一。”京东方面表示,双十一4小时内,平台上的老字号跨界商品销量同比增长达105%,其中一二线城市领跑中国品牌消费占比增速榜。
优惠规则简化,但“产品差价”引争议
往年,不少消费者吐槽双十一的优惠规则如同做奥数题。近年来,各家平台在优惠规则上进行简化,将不再把做奥数题进行到底。
“虽然优惠规则是简化了,但我发现现在买东西好像并没有比平常划算很多诶。”小秦告诉记者,她早早地就付了定金、尾款,也收到了包裹,但是发现预售商品的价格并没有很划算,有的平台虽然打着最低价,但是点开选购会发现价格更高一些。”
△李佳琦工作室差价风波
11月10日晚间,“李佳琦工作室回应带货差价风波”登上热搜。有消费者表示,自己蹲守李佳琦直播间购买的商品,官方宣称是“史上最低价”,但是买了之后却发现更贵了。该消费者从直播间购买的10盒面膜花了370元,平均每盒37元,但别人却花了110多元就买了5盒。事件引起不少人讨论,网红主播李佳琦的微博评论区也有不少消费者在“维权”。对此,李佳琦直播间表示,正在沟通解决方案。
此外,还有些品牌也引起了消费者的负面投诉。包括斐乐、匡威等在内的品牌旗舰店引起消费者集体投诉,原因是消费者发现付了定金之后,预售价格反而比现卖还要贵。
消协提示:双十一热情下,消费需回归理性
各家电商平台在双十一的热潮下,推出五花八门的优惠力度吸引消费者“买买买”。需要注意的是,每年的双十一和618也是各种电商纠纷案的高发期。对此,消费者协会等多部门也发布相关消费提示,建议消费者理性消费。
中国消费者协会提示,“双十一”“低价”不可迷信,得实惠要多对比;促销规则套路复杂,下单前需看清楚;限期商品谨慎囤货,“剁手”前要巧规划;面对促销短信骚扰,留证据且可举报;直播带货良莠不齐,围观时保持冷静;关注商家售后服务,有纠纷及时维权。同时,中国消费者协会也敦促各类电商经营者要多一些诚意,少一些套路,制定简单的促销规则和优惠措施,并提供质量合格的产品和优质的售后服务,让消费者真正享受到实惠。
近日,南京市消费者协会也发布双十一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购物要理性莫忘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建议消费者日常用品平时购买,不在“双十一”购买急需商品。同时,为“银发族”开设专场的同时,更应把好商品质量关。无论是老年消费者,还是普通网民,真正需要的都是质量过硬、性价比高的商品。目前,网络商品自我介绍大多自带“滤镜”,极易造成部分货不对板的情况,建议网络平台提前对“双十一”商品开展自查,为消费者把好商品检查的第一道关。
- 江苏
- 2021-11-11 19:04:45
- 江苏
- 2021-11-11 18:59:56
- 江苏
- 2021-11-11 18:59:23
- 江苏
- 2021-11-11 18:5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