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改良长江中游籼稻,扬大教授参与的科研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许婷 记者 顾潇)11月3日,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其中,扬州大学副教授周勇参与的科研项目《长江中游优质中籼稻新品种培育与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全国60%左右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口粮,在粮食生产中的突出地位不会改变,不断提高水稻产量一直是我国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需求。”周勇介绍,扬州大学水稻遗传育种团队创建于上世纪60年代,系统开展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其中水稻矮秆的遗传研究、分子细胞遗传学和基因组测序,都处于当时世界领先水平。最近,团队在水稻重要遗传群体创建、稻米品质性状遗传和分子调控等方面也取得重要进展。



△扬州大学副教授周勇(右二)参与的科研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长江中游是我国最重要的中籼稻主产区,常年播种面积6700多万亩,总产约650亿斤,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长期以来长江中游中籼稻外观和食味品质不优,严重制约区域水稻产业发展。究其原因,优异种质匮乏、优质机理不明、育种技术滞后和优质品种缺乏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1999年起,科研项目《长江中游优质中籼稻新品种培育与应用》以问题为导向,从水稻优质机理解析、高效育种技术研发、优异种质创制和优质品种培育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据悉,周勇是2005年左右开始加入该项目的,他的主要工作是解析水稻外观品质的遗传学基础,通过构建遗传群体克隆了可以减少垩白、改良外观品质的基因并阐明分子机理,开发分子标记,建立分子育种体系,为后续的育种工作提供基因资源和理论指导。

目前,该项目解析了中籼稻优质性状的遗传机理,建立分子标记与花药培养相结合的高效籼稻育种技术体系,弥补了传统育种效率低的短板;创制出无垩白、抗病虫的突破性优异种质,选育出鄂中5号、广两优香66、广两优272等12个优质中籼稻新品种,实现了优质与高产的协同改良,解决了长江中游稻区优质育种材料和优质品种缺乏的问题;开展了配套技术集成创新,制定新品种保优栽培技术规程;实施新品种的产业化开发,打造 “国宝”“瓦仓”等稻米品牌。

周勇介绍,该项目突破了长江中游中籼稻育种技术滞后、优质资源匮乏、优质品种短缺等“卡脖子”难题,为区域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一系列成果在长江中游稻区累计应用6026万亩,新增经济效益90.39亿元。

周勇认为,作为大学老师,不仅要耐住性子、俯下身子搞科研,更要传递知识、培育新人,把科研之火传递下去。“当年我的导师曾教导我要‘时怀科研梦、时遵严谨心’,这是一种科学精神的传承,我希望把这份薪火传递下去。”

(通讯员供图)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