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大半个世纪沉浮中的新四军家庭!从父亲的红色公文包说起




现代快报讯(记者 卢河燕/文 苏蕊/摄)1953年8月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登记表》、1956年1月的《自传》、1967年的《我参加革命前后的经历》……再次打开父亲吴仲邨(cūn)红色公文包,74岁的吴梓辛仍是小心翼翼。吴仲邨是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县吴家桥人(即现在的吴桥镇),也是吴桥地区抗日战争时期早期共产党员之一。他的登记表、照片等一一摊开,屋子里瞬间弥漫起历史的气息,一个新四军家庭的故事慢慢浮现。

这份手写的“入党动机”让人动容   



△吴梓辛翻开红色公文包

“别看它颜色发暗、边角脱皮,有些斑驳陈旧,却陪伴着父亲走南闯北。”吴梓辛说,“以前只要看到父亲把公文包夹在腋下出门,我就知道他是工作去了;要是没带包,我就一蹦一跳地跟上去。因此特意将公文包留下作纪念。”



△吴仲邨

吴仲邨生于1920年,是扬州市江都县吴家桥(今吴桥镇)人。1937年抗战爆发,学校解散他失学在家。1938年冬,新四军挺进纵队第三支队进入江都大桥以北地区活动,开辟抗日根据地,这对18岁的吴仲邨产生了极大影响。



△1953年8月吴仲邨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登记表》

“看到新四军来家乡活动,他们坚决抗日,积极斗争,到处向人民宣传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部队纪律严明,所以我下定决心参加了新四军。”吴仲邨在《我参加革命前后的经历》一文中这样写道。



△1953年8月吴仲邨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登记表》

1939年1月,吴仲邨参加新四军挺进纵队,同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1953年8月《中国共产党党员登记表》的“入党动机”一栏里,现代快报记者看到,“要求抗日,自己找出路。而参加革命入伍后开始受到党的教育,认识到党是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最坚决的抗日斗争,并还要领导全国广大的劳动人民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所以决心终身坚持革命斗争,参加了党。”

“父亲常教导我们要刻苦读书,将来报效国家”



△吴梓辛阅读有关父亲的文章

在抗日战争时期,吴仲邨化名吴江、江涛,曾担任苏中地区敌工科长、县敌工部长。抗战胜利后,面对驻扎在泰州、东台一线的国民党一百军主力和大批还乡团,溱潼县(泰州、东台、兴化三地交界的地区)大仗小仗天天打。溱潼是苏中的南大门,作用重大。1945年冬,吴仲邨临危受命,派到溱潼县任县长,后改任县委书记兼独立团政治委员。



△吴仲邨的证件

1946年冬,新四军主力北撤山东,国民党军向苏北大举进攻。“溱潼三面受敌,孤军突出……仲邨同志斗争是坚决的,指挥是沉着的。他连夜在陶家庄召开县委紧急会议,研究敌情,确定对策,决定发动群众,稳定民心。”在1987年的一篇《忆吴仲邨同志》报道中说:“历经两个多月的艰苦斗争,很快由被动挨打转入了主动出击……不仅保存了大批的地方骨干,而且大大壮大了武装力量。”



△苏南军区教导团徽章

1949年渡江战役后,吴仲邨到常州任苏南军区教导团首任政委,后担任过中共溧水县委书记,中共镇江、常州、苏州市委书记等职,1977年逝世。

“父亲到哪里,我就到哪里。”吴梓辛生于1947年,在他印象中,父亲是一个非常严谨、细致、稳重的人,严于律己,却宽厚待人。“他常教导我们姐弟要刻苦读书,将来报效国家,承担社会责任。”



△吴梓辛翻阅父亲的旧物

“有一回,母亲带了一些糖果、饼干到溧水看望我们,父亲见了非常生气,说‘现在老百姓的生活那么苦,怎么可以搞特殊?’”吴梓辛回忆道,“小时候饿得没有吃的,父亲竟发挥画画特长,‘画饼’让我充饥。后来他到南京担任省计委副主任时,一些厂家给他送来像电视机、自行车之类的用品,被他一一退回。亲朋好友请他批条子购买计划内紧俏物资,都被他婉言拒绝。”

爷爷家中曾是新四军地下交通联络站,被称为“抗日饭店”



△吴梓辛和姐姐、父母的合照

“父亲是家中的老二,他们兄弟三人,以及母亲、大姨、大舅、表舅等都是新四军。”吴梓辛说,从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辈就积极参加抗日救亡。

“爷爷吴壁南主动捐钱捐粮,家中是新四军地下交通联络站,接待过不少新四军和家属。新四军的领导人陈毅、粟裕、叶飞等都在这里食宿过。被许多新四军指战员称为‘抗日饭店’。”吴梓辛的大伯吴伯邨主要做交通联络工作,他的奶奶周德福曾帮助粟裕将搜查的敌人引开。

“最让人感到痛心的还是三叔。”吴梓辛说,三叔吴叔邨又名吴飞,1940年在一次执行侦察任务时被俘,日军对他严刑拷打,用烧红的铁条穿过他的锁骨,拖到长江边,牺牲时只有16岁。

吴梓辛的母亲郑芬1941年参加抗日工作,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和新四军战士。“在溱潼时,母亲带着几个月的妹妹坚持斗争,在险恶的环境中,妹妹不幸夭亡。外祖父则因同情新四军,曾被国民党抓去坐牢。”

吴梓辛指着一张老照片上的两个人说;“这是我母亲和大姨李欣,大姨是中共地下党员,后改名为郑少仪,1939年被派往国民党李明扬、李长江的‘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下属颜秀五的笫五纵队政训处任政训员,在隐蔽战线上战斗。1940年6月27日晚,她蹚了好几条河把‘二李’进攻的情报送到郭村,为我党战斗准备赢得时间。”1962年上映的电影《东进序曲》的女地下党员原型就是郑少仪,2019年电视剧《共产党人刘少奇》中也出现了她的形象。此外,吴梓辛的表舅李振扬、三舅李正春等都是新四军。

“从未见过这张军属证,这是父亲带来的荣誉”



△军属证

“这是我爸爸的军属证!我从未见到过,也从未听他讲过。”2019年,吴梓辛夫妇应邀参加原苏南军区教导团老兵及其家属子女在上海的聚会,纪念教导团成立70周年。会后,原教导团团长的子女通过微信发来一张照片。

虽然泛黄有折痕,但通过黑色字迹能大致认出,这是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苏南军区政治部发的军属证。上面有吴仲邨的名字,写有“特给此证,右给家属吴壁南、吴周氏”。

“军属证为什么会出现在南京?我很惊讶,同时也很高兴。父亲参军给家庭带来的荣誉,能再次传到我们这里太好了。”吴梓辛了解到,这是一个名叫王世清的人淘到的,证件捐给了溧水抗战公安保卫馆。2019年秋天他到保卫馆去看,工作人员告诉他王世清在南京。“2020年受疫情影响,我和王世清见面一事情耽搁了,前不久终于见面了,我们好像是久未谋面的老朋友,聊了很多和父亲有关的事,聊得很投机、很开心。”

王世清告诉记者,军属证是他2019年在网上一个收藏交易平台上看到的。“我做过抗战的专题收藏,涉及到新四军。当时在网上搜了‘苏南’二字,看到了这个证件,觉得很特别很珍贵,就买了下来。”2020年5月1日,溧水抗战公安保卫馆开馆,军属证正式与公众见面。

把军属证留在保卫馆,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吴仲邨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出席证

“这个公文包里,还有很多我从书籍、报纸上留下来的文章,重新打印放大的照片等。”吴梓辛一个个介绍,“这是我和父母、大伯、爷爷奶奶的合照,这是1950年苏南军区教导团的徽章,还有1956年父亲任苏州市委第一书记时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出席证,1977年父亲逝世的悼词,以及他的战友朋友们写的悼念文章等。”



△吴仲邨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列席证

“父亲用一生践行了他的誓言。”吴梓辛感慨地说:“这些父辈们的精神财富是无价之宝,我们将此作为传家宝永远珍藏,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子女永远保持本色。”他告诉记者,“把军属证留在溧水抗战公安保卫馆收藏展示,证件也从传家宝变成了展示革命历史的窗口,更有意义。”

【征集】
 
今年4月起,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现代快报联合主办“追寻红色印记 晒晒你的传家宝”红色物件征集活动。如果你家中有珍藏多年的老物件、老照片、文件资料等,欢迎参与征集活动,打开尘封的红色记忆,讲述红色传家宝背后的故事,让更多人学习党史,汲取红色力量,传承红色基因。
 
要求:

提供的照片、资料均需内容客观、真实。


征集方式:

1、拨打现代快报热线 025-96060,留下姓名、电话、信息,我们会尽快与你联系。
2、发送邮件至活动征集邮箱:25670761@qq.com,相关资料可拍照上传附件。
3、关注现代快报官方微信“现代快报”,留下姓名、电话以及具体信息。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