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以久久为功之力还一湖碧水 无锡砥砺攻坚推进太湖治理

砥砺攻坚、久久为功,为了擦亮“太湖明珠”的生态品牌,无锡始终在行动。3月初,疫情并没有阻止无锡太湖治理的步伐,无锡市今年第一个全局性会议依然锁定“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这条主线,以更加坚定的信念为还百姓一湖碧水而努力。



  一个个数据印证了艰辛背后的成效:至2019年底,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总体符合Ⅳ类水平;13条主要入湖河流和3条入江支流水质首次全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区域河道水环境质量也明显提升,八成国、省考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比例,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97.8%,提前完成国家和省确定的2020年目标任务。



  探索新模式新技术,“硬核”利器助力治太

  722亿元,这是2007年以来无锡治太的总投入。治太十余年,也见证了无锡不断探索新模式、应用新技术的创新之路。

  梅梁湖拖山岛上,3.6万平方米的土工管袋铺设出一个大型淤泥堆场,环保绞吸式清淤船将从湖底表层绞吸上来的浮泥通过管道输送至此脱水固化,施工尾水排入生态净化区,处理后的淤泥可用于绿化。这里是列入国务院批复《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的梅梁湖生态清淤试点工程,为实施大规模太湖清淤、减轻湖体内源污染作出探索。自去年10月底开工以来,此工程已完成清淤11万方,占了计划清淤量的六成。

  在太湖西岸,聚泥成岛恢复湖滨生态的实践已见成效。位于丁蜀镇八房港的太湖生态湿地修复工程基本完工,宜兴采用生态管袋围堰技术,花6年时间修筑而成的长达3公里、总面积80余万平方米的芦苇岛串联成线。当地环保部门提供的数据证明,该区域水质逐年好转,已从劣Ⅴ类稳定在Ⅳ类。



  在藻型生境条件没有彻底改变的情况下,及时打捞处置蓝藻是安全度夏应急防控较为有效的手段。统计数字显示,2007年以来,太湖无锡水域累计打捞蓝藻1540万吨,打捞量占全太湖的90%以上,相当于从太湖清除了4111.8吨氮、1027.18吨磷。今年,无锡蓝藻打捞战役又添“硬核”利器。



  这几天,在贡湖湾锡东水源地附近,一大一小两艘崭新的白船在“轰隆隆”的机鸣声中工作。长约33米、宽11米的大船是“吃”藻的磁捕船,小船是辅助船。只见含有蓝藻的湖水从船首底部被吸入前舱、进入处理槽,经机械投加磁性絮凝剂并作物理搅拌后,藻水中的藻细胞、氮磷等被“捕捉”包裹,形成“蓝藻团”。之后,“蓝藻团”被吸附到高吸力磁盘上,再被刮入两侧的落藻仓,分离后的藻泥经压滤后形成“藻饼”,通过辅助船输送至岸上。据了解,试用中的磁捕船相当于一座每天可处理1万吨富藻水的移动式藻水分离站,大大提高了离岸打捞处理蓝藻能力,增强了水源地取水口水域安全保障。



  除了“喝藻水、吐清泉”的磁捕船,无锡还将推广离岸设防、原位控藻的新模式。从卫片图上可见,太湖无锡水域离岸300多米处拉起了长条的挡藻围隔,让湖中蓝藻远离岸边。无锡市水利局负责人说,2017年无锡在锦园附近水域建设了一口加压控藻深井进行试验,井直径1.2米、深度达70米,采用压力控藻技术对蓝藻加压,使得蓝藻丧失部分生物活性,达到控藻目的。今年无锡将扩大控藻试验,在贡湖许仙港、太湖西岸符渎港等地建设控藻深井,目前正开展深井施工前勘探工作,争取7月初建成投用。



  “空天地一体”监测,快速应对确保供水安全

  昨天中午12时,一批刚从太湖人工取回的水样被紧急送往江苏省无锡环境监测中心生态实验室进行藻情分析。相较往年,无锡今年的巡湖力度、采样频次增加了不少。全市首次新增11个湖体人工监测点,且每天监测一次,其中4个监测点分布在宜兴,这是无锡首次将太湖宜兴水域纳入人工监测。

  每年一进入太湖安全度夏期,如何以最快速度获取蓝藻的分布区域,第一时间通过监测预报藻情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确保饮用水安全,是环境监测工作人员致力攻克的课题。



  “锡东、沙渚两大水源地的监测采样频次从往年的一周一次,加密到每天上午下午各一次。”江苏省无锡环境监测中心生态实验室副主任张军毅介绍,目前无锡已建立太湖湖体、饮用水水源地动态监测系统,涵盖水位、水质、蓝藻密度等水文气象和生态要素的“空天地一体”监测网络。

  有备方能无患。近日,贡湖北部湖区局部水域水质异常现象引起社会关注。省、市水利专家接到测报后即赶往现场“诊断”。“异常主要是季风、低气压和太湖水位触发的。”无锡市蓝藻办主任陈旭清说。湖区连续两天出现5—6级大风,再加上气压过低,导致水体中的溶解氧跟不上水体的耗氧速度,使湖底表层的浮泥很快在风浪作用下上浮并与水面蓝藻混合、翻动,形成异常水质。

  相关应急防控措施迅速实施:水质异常区域很快竖起了8.7公里长的挡藻围隔,防止异常水体扩散漂移;调派安装50余套曝气增氧设施,改善近岸水体环境;加大引江济太调水力度,6日至8日每天调水量增至50立方米/秒,再加上人工降雨,至10日水质异常现象基本消除,期间供水安全未受影响。



  强化系统性思维,推动太湖流域生态共治

  今年以来,太湖无锡水域水质除氨氮浓度外,总磷总氮等各项主要水质指标均好于全太湖。无锡市生态环境局的监测数据显示,1—5月,无锡13条主要入湖河流中,水质达到Ⅱ类的2条、达到Ⅲ类的10条、达到Ⅳ类的1条,与去年同期持平。

  太湖治理,既要治标,更要治本。无锡成立了市太湖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和市长担任双组长,全市5635条河道、35个湖泊、19座水库实现河(湖)长全覆盖。各地将河(湖)长制工作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明确河(湖)长年度考核结果作为干部考核任用的重要依据。对履职不到位、工作推进不力、所负责河道水质恶化的河(湖)长,实行约谈问责,形成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空港经济开发区,曾经的黑臭水体庙下浜,如今已成为水清岸绿景美的秀水河。街道级河长周丰介绍,这是新吴区以河(湖)长为抓手,将全区细分为168个小流域实行网格化管理后,重迎绿水美景的缩影。有了各级河(湖)长的深度参与,“九龙治水”变为“合力治水”,去年新吴区168个小流域整改工程基本完成、597家“散乱污”企业完成整治、2.5万平方米左右的违章建筑被拆除,全区水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污染在水中、根子在岸上。“十三五”期间,无锡已累计关停化工企业605家,取缔“散乱污”企业(作坊)10591家,否决和劝退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2000多个。在此基础上,无锡不断提高生活生产污水处理能力,用治污设施建设的“进行时”换取更多水清岸绿美景。目前,全市49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220余万吨,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5%。



  “应当进一步强化系统性思维,确立治藻先治水的理念。”在采访中,多位专家表示,太湖水质好转的拐点尚未到来,无锡治太还处于爬坡过坎的攻坚阶段,只有治污减污才是太湖治理之本,必须严格控制水体的外源污染进入和内源污染释放,推动太湖流域各城市生态共治,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控源截污、入湖河道整治、生态湿地建设、生态清淤等力度,逐步恢复湖体自然净化能力,消除水体的富营养化,使蓝藻失去生长暴发的温床,让太湖一年四季都呈现碧波美景。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