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看!我们脱贫后的新生活

image

这是十八洞村一角(4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地处武陵山脉腹地,曾经山高路远,交通闭塞,人均耕地面积少,是典型的苗族贫困村。2014年以来,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的十八洞村逐渐蜕变。泥泞山道变沥青马路,自来水进村入户,十八洞村众人抱薪,探索出不少特色产业的发展门路。2016年,十八洞村迎来整村脱贫,村里的建档立卡户,纷纷迎来脱贫后的幸福新生活。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image

吴美金(右)在十八洞村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绣苗绣(4月24日摄)。1967年出生的吴美金,1992年嫁入飞虫村(现十八洞村飞虫寨)时,只有烂泥路的飞虫村不仅田土少,挣钱活路也少,生活十分困难。2014年,吴美金加入了十八洞村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小就会的苗绣传统手艺如今成了家庭增收的法宝,不仅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同时还能照顾年幼的孙子孙女。“现在的日子,比年轻的时候好多了。”吴美金说。 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image

吴美金在十八洞村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绣苗绣(4月24日摄)。1967年出生的吴美金,1992年嫁入飞虫村(现十八洞村飞虫寨)时,只有烂泥路的飞虫村不仅田土少,挣钱活路也少,生活十分困难。2014年,吴美金加入了十八洞村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小就会的苗绣传统手艺如今成了家庭增收的法宝,不仅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同时还能照顾年幼的孙子孙女。“现在的日子,比年轻的时候好多了。”吴美金说。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image

吴美金(右一)在十八洞村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绣苗绣(4月24日摄)。1967年出生的吴美金,1992年嫁入飞虫村(现十八洞村飞虫寨)时,只有烂泥路的飞虫村不仅田土少,挣钱活路也少,生活十分困难。2014年,吴美金加入了十八洞村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小就会的苗绣传统手艺如今成了家庭增收的法宝,不仅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同时还能照顾年幼的孙子孙女。“现在的日子,比年轻的时候好多了。”吴美金说。 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image

吴美金背着孙子走在十八洞村中,准备前往村里的苗绣合作社(4月24日摄)。1967年出生的吴美金,1992年嫁入飞虫村(现十八洞村飞虫寨)时,只有烂泥路的飞虫村不仅田土少,挣钱活路也少,生活十分困难。2014年,吴美金加入了十八洞村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小就会的苗绣传统手艺如今成了家庭增收的法宝,不仅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同时还能照顾年幼的孙子孙女。“现在的日子,比年轻的时候好多了。”吴美金说。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image

这是4月24日拍摄的吴美金(左二)和她孙子孙女的合影。1967年出生的吴美金,1992年嫁入飞虫村(现十八洞村飞虫寨)时,只有烂泥路的飞虫村不仅田土少,挣钱活路也少,生活十分困难。2014年,吴美金加入了十八洞村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小就会的苗绣传统手艺如今成了家庭增收的法宝,不仅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同时还能照顾年幼的孙子孙女。“现在的日子,比年轻的时候好多了。”吴美金说。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image

这是施六金在他的农家乐前留影(4月25日摄)。1973年出生于十八洞村的施六金,由于父亲患病很早就放弃学业和母亲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为了生活,他还曾远去东南亚打工。2015年,看到家乡的变化,施六金回到村里开起了农家乐,年度家庭人均纯收入也从2014年的1715元增长到了2019年的35696元。2018年,施六金与心爱的人组建了家庭。今年初,施六金与爱人迎来了一个大胖小子。“做人做事要懂得回报和感恩。”施六金给刚出生的儿子取名施泽恩。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image

施六金在田间翻耕,为种水稻、养稻花鱼作准备(4月24日无人机拍摄)。1973年出生于十八洞村的施六金,由于父亲患病很早就放弃学业和母亲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为了生活,他还曾远去东南亚打工。2015年,看到家乡的变化,施六金回到村里开起了农家乐,年度家庭人均纯收入也从2014年的1715元增长到了2019年的35696元。2018年,施六金与心爱的人组建了家庭。今年初,施六金与爱人迎来了一个大胖小子。“做人做事要懂得回报和感恩。”施六金给刚出生的儿子取名施泽恩。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image

施六金在田间翻耕(4月24日摄)。1973年出生于十八洞村的施六金,由于父亲患病很早就放弃学业和母亲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为了生活,他还曾远去东南亚打工。2015年,看到家乡的变化,施六金回到村里开起了农家乐,年度家庭人均纯收入也从2014年的1715元增长到了2019年的35696元。2018年,施六金与心爱的人组建了家庭。今年初,施六金与爱人迎来了一个大胖小子。“做人做事要懂得回报和感恩。”施六金给刚出生的儿子取名施泽恩。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image

施六金在自家开的农家乐为客人准备午餐(4月25日摄)。1973年出生于十八洞村的施六金,由于父亲患病很早就放弃学业和母亲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为了生活,他还曾远去东南亚打工。2015年,看到家乡的变化,施六金回到村里开起了农家乐,年度家庭人均纯收入也从2014年的1715元增长到了2019年的35696元。2018年,施六金与心爱的人组建了家庭。今年初,施六金与爱人迎来了一个大胖小子。“做人做事要懂得回报和感恩。”施六金给刚出生的儿子取名施泽恩。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image

施六金(右)从妻子手中接过儿子施泽恩(4月25日摄)。1973年出生于十八洞村的施六金,由于父亲患病很早就放弃学业和母亲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为了生活,他还曾远去东南亚打工。2015年,看到家乡的变化,施六金回到村里开起了农家乐,年度家庭人均纯收入也从2014年的1715元增长到了2019年的35696元。2018年,施六金与心爱的人组建了家庭。今年初,施六金与爱人迎来了一个大胖小子。“做人做事要懂得回报和感恩。”施六金给刚出生的儿子取名施泽恩。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image

杨正邦(中)在和来自浙江的住客攀谈(4月25日摄)。杨正邦1978年出生于十八洞村,在外打工多年。近些年,眼看来十八洞村的游客越来越多,村里越来越热闹,杨正邦在2017年结束自己的打工生涯回乡发展。他先是在村里摆起小吃摊,2018年开起农家乐,去年又搭起新房子扩建成民宿,年度家庭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1923元增加到2019年的7173元。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image

杨正邦(右)在为来自浙江的住客介绍十八洞村种植的“黄金茶”(4月25日摄)。杨正邦1978年出生于十八洞村,在外打工多年。近些年,眼看来十八洞村的游客越来越多,村里越来越热闹,杨正邦在2017年结束自己的打工生涯回乡发展。他先是在村里摆起小吃摊,2018年开起农家乐,去年又搭起新房子扩建成民宿,年度家庭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1923元增加到2019年的7173元。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image

杨正邦(右)和妻子施兰珍一起打扫民宿房间(4月25日摄)。杨正邦1978年出生于十八洞村,在外打工多年。近些年,眼看来十八洞村的游客越来越多,村里越来越热闹,杨正邦在2017年结束自己的打工生涯回乡发展。他先是在村里摆起小吃摊,2018年开起农家乐,去年又搭起新房子扩建成民宿,年度家庭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1923元增加到2019年的7173元。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image

这是4月25日拍摄的杨正邦(前右)一家的合影。杨正邦1978年出生于十八洞村,在外打工多年。近些年,眼看来十八洞村的游客越来越多,村里越来越热闹,杨正邦在2017年结束自己的打工生涯回乡发展。他先是在村里摆起小吃摊,2018年开起农家乐,去年又搭起新房子扩建成民宿,年度家庭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1923元增加到2019年的7173元。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