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2021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里程碑面前,回望走过的路,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小康社会是怎样全面建成的?它积累了什么样的理论和经验?为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带来什么样的历史自信?江苏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有一个7人组成的暑期社会实践团,以红色宣讲的形式,从儿童、青年、老人不同年龄层次的群体着手,并结合自身的师范专业,开展了“淬思想,话小康”的主题活动,以此凝聚百姓共识,鼓励广大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矢志奋斗。
埋下爱国种子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考虑到受众年龄偏小,实践团一是用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深入浅出地对小康社会的建设历程进行讲解;二是以公益绘画为主要形式,从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介绍了小康前后的变化,在激发孩子们兴趣的同时,也在他们小小的心灵埋下了爱国的种子,让小朋友们了解过去的艰难困苦,也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美好的生活!
参加活动小康说,“我们要更加努力,让自己成为有用的人,为祖国增光添彩!”
增强青年使命感
青年是整个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力军。实践团走入雨花街道花神庙社区,与同样身为青年的社工们共同座谈并观看了专题纪录片《人民的小康》。团长杨钰萱通过细致的讲述为社区的青年们展现了几代中国人为建设小康社会不懈奋斗的爱国之心与拼搏精神,激励在场青年学生将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与座谈的小常表示,“要继承和发扬先辈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的优良传统,担负时代使命,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素养,努力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回忆峥嵘岁月
实践团兵分两路,第一组来到了雨花台区军休一所,与这里的老人面对面交流访谈。作为这段峥嵘岁月的见证者,84岁的张老对于来之不易的小康生活有着更深的感触。
访谈中,张老激情昂扬、声情并茂地为实践团的学生们讲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安排、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江苏的伟大实践。张老还不时发出感慨,似乎是又回想起了曾经的艰辛岁月。“我五岁的时候,蝗灾,所有人都没有东西吃,榆树皮的味道我到现在都记得,酸酸的,黏黏的……”“现在日子太好了,我们家都有两部电话,我弟弟家居然还有小车了,还盖了二层小楼,我们以前都是住窑洞的……”
访谈结束后,实践团队成员们结合自身经历就近几十年中国的发展变化与自身生活的改善展开热烈讨论,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小康社会的建设对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重要作用。
另一组实践团成员走进了居民小区,举行了“全民小康话辉煌”主题诗会,八位阿姨一一上台,用诗歌朗诵的方式表达着他们对小康生活的理解。
实践团以一首小诗《一粒种子看小康》作为诗会结尾时,老人们一起唱起了歌,笑容满面、手拉着手,“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初心所指,使命所系,江苏理工学院的宣讲团成员们带着质朴而真挚的情感走进南京、走进雨花,进行宣讲,将小我融入大我,与百姓共话小康。实践团团长杨钰萱表示:“希望我们的宣讲能够进一步增强群众的民族自豪感,从而立足新时代,守初心、担使命,把爱国主义情感和奋斗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凝聚同心同德奔小康的共识。”
供稿单位:江苏理工学院人文学院
- 热点
- 2021-10-28 21:55:41
- 热点
- 2021-10-28 21:55:12
- 热点
- 2021-10-28 21:54:10
- 热点
- 2021-10-28 20:04:39
- 热点
- 2021-10-28 19:5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