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江苏徐州:“细雨湿衣看不见”——建好海绵城市,奏响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新乐章

一场暴雨过后,积水、湿滑、泥泞成为困扰城市道路的主要问题。然而在徐州市主城区西部,面对雨水的冲刷,一些道路几乎没有水洼和积水;一些小区在雨后,也能够实现路面快速吸水和渗透,居民不用担心弄湿鞋袜。这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的徐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渗水、净水、蓄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自2016年获批首批省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以来,徐州市从规划、政策、技术、项目、工程建设等方面全面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经过探索实践,在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已实现了依托水网,蓝绿结合,活力共生的“海绵空间”,实现了城市与自然的互融。



观澜悦居小区内建设的海绵公园

海绵道路:能“呼吸”、会“喝水”

徐州市海绵城市示范区位于主城区西部,东至三环西路、西至纵五路、北达徐商路、南抵王长山山脊线,总面积约9.9平方公里。这里的道路能“呼吸”,会“喝水”。

走在示范区卧牛山路两侧的人行道上,如果不小心洒了半瓶矿泉水,几秒钟便原地下渗。哪怕是来一辆洒水车冲刷路面,人行道也会像海绵一样,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吸收着水流。水停后,路面没有任何积水,只留下些许水渍。其奥妙就在于卧牛山路的人行道采用的是透水铺装方式,这也是海绵城市的海绵化手段之一。徐州市泉山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市建设科科长张强介绍,和一般水泥路不同,卧牛山路铺设了透水混凝土层、砂石层等6层透水材料,足以确保水能在短时间内下渗。而这条海绵道路的设计,可以应对16.5mm的降雨量,可以说夏天暴雨不会积水,冬天也不会出现人行道结冰的现象。



卧牛山路上的“海绵”人行道

在与卧牛山路相邻的支11路上,300米的“海绵段”内基本看不到窨井盖,反而是慢车道与快车道之间的下沉式绿地特别显眼。和普通花坛相比,这里的花坛比正常路面低了1米多,深度很深,里面有一个黑色铁质的罩子,周边栽种着植物。靠近快车道那一面的花坛边沿,还有一个个椭圆形的孔洞。张强介绍说:“这就是下凹生物滞留带。遇到暴雨时,雨水通过旁边的开口路牙石流到这个滞留带里,这里面都是透水铺装,具有一定的吸水能力。如果遇到滞纳水过多时,那个铁质罩子就是溢水口,当积雨深度高过溢水口时,自然向溢水口流淌,到达雨水井,最后进入市政管网,完成渗、滞、蓄、净、用、排的过程。”

海绵校园、海绵小区:实现水资源微循环闭环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东北角,曾经是一片荒地,如今已化身一座小公园,亭台阁谢,小桥流水。这不仅是校园内一片美丽的风景,更是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的雨水花园。这里地下建有一个容积为500立方米的雨水调蓄池,用来规避雨水洪峰,并实现雨水的回收利用。校园内共建成约1.1万平方米雨水花园,花园比周边低0.4米,周边建筑的雨水都可汇入雨水花园内的溢流井,过量的雨水再通过它流至雨水管网。利用植草沟、渗水砖、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海绵”措施来组织排水,既避免了积水,又有效地收集利用了雨水,一举两得。目前,海绵校园建成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83%以上(83%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时,对应降雨量36. 8mm),雨水径流外排污染物负荷削减率不低于40%。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透水路面、下凹式绿地、雨水调蓄池、生态停车场等一系列“海绵”设施让人耳目一新,给校园带来了可喜变化。学生们纷纷表示:校园环境更美了,绿化更多了,水也更清了,原来的水泥地都变成了可以透水的停车场、生态步道和花园,下雨天上课也完全不用担心湿鞋了。

作为徐州海绵城市建设典型示范项目的荣盛城三期观澜悦居小区,去年9月刚刚获得了2020中国绿色创造力样本。荣盛(徐州)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园林工程师朱颖告诉记者,小区在建设时就充分考虑了美观实用的“海绵”因素,以雨水花园为主,按照汇水分区图将雨水花园凹地遍布在小区各个区域,并与小区内地形自然接合,其上部水生植物美化小区环境,其底部透水盲管纵横交错。朱颖说:“这套海绵系统,小雨时涵养地下水、节约水资源;大雨时溢水排涝、蓄存水资源。旱季还可将蓄存与模块蓄水池的雨水,通过小区喷灌系统进行喷洒利用。模块蓄水池检测系统与市政海绵检测系统相连,可实时监测雨水排方及回用量,实现了水资源微循环的一套闭环。”

海绵公园:探索生态修复 提升人居生活环境

作为徐州市政重点工程——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分会场之一的卧牛山公园,也是徐州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典型。公园总占地面积795亩,周长约3630米,山体海拔131.73米。公园定位为山体生态修复公园,以“城市双修”为契机,将海绵城市理念运用其中,改善人居环境和城市功能,促进城市与自然有机和谐融合。

沿公园步道拾级而上,两侧是铺着碎石的下凹式沟塘,徐州市园林建设管理中心工程质监科科长刘守臣告诉记者:“这就是‘海绵公园’标配之一的旱溪。下层是沙质的土壤,上面是大大小小的石头,周边栽植的都是一些喜水耐旱的观赏植物。没有雨时,卵石遍布自成风景;遇到大雨,雨水就会顺势汇入旱溪、雨水坑塘,这里又会变成溪水淙淙的自然景观。除此之外,公园道路、园内广场运用透水铺装,可以大量吸收雨水,具有下渗、滞蓄、净化、回用功能。”

半山腰处,还有一片碧水盈盈的人工湖,湖边除了种有黄菖蒲、美人蕉、旱伞草、千屈菜、再力花等水生植物外,观湖轩和蒹葭堂两座景观建筑隔湖相望。刘守臣说:“这座人工湖能蓄集雨水10000立方米,不仅能打造有山有水的景观,也能雨季蓄水、旱季浇灌。”



卧牛山公园的旱溪

探索生态修复,提升人居生活环境。徐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市建设处副处长、徐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丁剑表示,这正是徐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特色亮点。坚持以全面改善城市环境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重点,在实施山林、水体及湿地等生态修复工程中积极落实海绵生态建设理念。丁剑说:“除了开展‘山体修复+海绵城市建设’以外,徐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徐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还积极践行‘河道整治+海绵城市理念’,开展了王窑河综合整治,采用生态护岸,构建植被缓冲带,增强雨水下渗能力与面源污染控制能力,打造海绵型生态河道。”

目前,徐州市已较好地完成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各项工作任务与指标,在试点区内共确定建筑住区类、道路广场类、公园绿地类及河道水系类等新、改建试点项目32项,截至2020年底,已完工31个,完工率为96.9%。2021年,徐州市继续推进全域海绵城市建设,全市规划建设108项年度高质量发展达标项目。截止今年6月底,已完工项目18个,另有69个项目开工在建。这座南秀北雄的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正通过一个个全新的海绵项目,奏响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徐州交通广播记者:李晶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