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新春走基层 | 小小草莓,种出幸福甜日子

2月5日,走进盐城市盐都区潘黄街道新民村村民李金根家的大棚,一阵果香扑鼻而来,门口整整齐齐摆放着5摞草莓礼盒。“这是客户昨天预订的,一会就装车。”李金根笑盈盈地说。



李金根今年51岁,9年前他做瓦工年收入有10万元,是村里的富户。2012年,李金根被查出患有白血病,漫长治疗共花费60多万元,不仅用光了多年积蓄,还欠下20多万元外债。妻子成玉平一边陪他治疗,一边扛起养家的重任,懂事的儿子也早早外出打工补贴家用。

这两年,随着病情逐渐稳定,李金根萌生了干活挣钱的念头,可妻子担心他的身体,一再劝阻。

犹豫再三,李金根找到新民村党总支书记董兆付:“董书记,我想挣钱,可我干不了重活,也不能外出打工,咋办?”

董兆付安慰他:“别急,种草莓吧。村里马上要建新大棚,优先安排你。”

这些年,新民村发展现代农业,采用高架种植技术,长出的水果不仅品质好,产量更是传统地面种植的双倍。而且高架种植不用弯腰,伸手就够得着,大棚里水肥全自动一体化,劳动强度大大减轻,一个人就能管理,节省了开支。

“可我没种过草莓,能行吗?”

“没事,我找人手把手教你。”



去年8月,5亩大棚建好,李金根成了一名果农。新建的大棚有3户,他家的大棚被安排在中间,一头靠着党员示范棚,另一头与电商示范棚相邻。

新民村党员李万选种草莓已有十几年,经验丰富,他家的大棚被评为党员示范棚。李金根每天到隔壁“上课”,从什么时间种、怎么种,再到浇水、施肥,李万选将经验倾囊相授。“还有扬州农业大学的高红胜教授,每两个星期来一次,为我答疑解惑。”李金根说。



为了种好草莓,李金根花了许多心思,精心照顾着他的“宝贝疙瘩”。“水、肥、温度是草莓生长的3个关键因素,不同时节要调节水和肥料的配比;温度升高,要打开大棚棚顶,温度降低,就要马上关上。你看,像这枝茎变黑,就说明温度过低,让草莓‘着凉’了。”李金根说。为了方便管理,在草莓结果后,他和妻子干脆住到了大棚旁边的木屋里。

好不容易等到草莓成熟,李金根又开始担心销路。儿子李琼说:“爸,这事交给我。”

李琼是一名95后,思路快、脑子灵。通过熟人介绍,他很快和五六家精品水果店达成合作——水果店在头一天晚上通过微信下单,李琼便在第二天上班前把草莓送过去。他在跑销售中发现,市场上潘黄的草莓不愁销。“口味好、品质高、绿色健康,自然有人愿意买。”董兆付解释道。



潘黄草莓不仅在盐城本地打响了品牌,还在去年12月举行的全国精品草莓擂台赛上,连续第3年获得金奖。不少盐城居民在节假日慕名而来,到大棚里采摘,这也为李金根增加了收入。

3个月时间,进账4万多元,李金根的前期投入全部回本。记者采访过程中,李金根又接到50箱订单。“估计今年他家大棚草莓纯利润能达到15万元。”董兆付说。李金根嘿嘿一笑:“卖完今年的,明年还要好好种。”

交汇点记者 张文婧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