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点点烛光祭奠逝者,请世界听这和平之声




现代快报讯 2020年12月13日,第七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傍晚5点30分,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祭场,举行烛光祭,用烛光告慰逝者,祈愿和平,向世界发出和平之声。今年约翰·拉贝助理陈文书的后人参加了烛光祭,呼唤和平。

烛光摇曳告慰死难者

夜幕初降,祭场中央的青砖墙上白色花圈环绕黑色“奠”字,在“奠”字下,白色的蜡烛拼成了“12·13”字样。在祭场前方两侧,白烛组成的紫金草图案与石子路上的满地白烛共同组成了和平的“平”字。

在低沉悠扬的小号声中,参加悼念的人们依次站定,风中,烛光摇曳,很多人已经泪目,陷入沉思。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说,荧荧烛光,寄托哀思。那段悲痛的历史,需要一代一代的传承,其中的痛感尤其不该被遗忘。曾经血淋淋的伤痛,遇难者名单墙上密密麻麻的名字,我们不要回避,铭记历史,才能接好和平的接力棒。

拉贝助理陈文书的后人呼唤和平

今年烛光祭来了几名特殊的悼念者——陈声德和他的家人。75岁的陈声德缓缓走上台,他的父亲陈文书,是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约翰·拉贝的助理,帮助拉贝了解难民营情况及协助国际友人运输粮食;母亲徐淑德是金中难民收容所医务室护士,与一同避难的妹妹徐淑珍,在金中难民收容所参与救助难民。

△拉贝助理的后代陈声德

“在点点烛光中,我们共同悼念83年前遇难的同胞,共同缅怀国难之时挺身向前的英雄,共同祈愿当下与未来的和平。”首次参加烛光祭,陈声德很激动,和他一起来悼念的还有姐姐陈声仁和她女儿李文丽等人。“我姐姐、外甥女与我母亲一样,都是护士;而我的姐夫李铭书,作为药剂师,从医数十年。”陈声德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父母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所表现出的善良、勇敢,一直影响着家族的后代。

陈声德说:“在我母亲徐淑德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曾对我的外甥女李文丽说过这样一句话:‘能为病人、伤者服务,不管你在医院干什么,都是好的。’她没有辜负嘱托,今年新冠疫情暴发,她毅然穿上防护服,冲在防疫一线。”

“面对困难勇往直前、面对同胞守望相助,父母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会一代代传承。”陈声德衷心希望天下心存善良,敬畏生命的人共同携手,维护和平。

6岁女孩点亮“紫金草”

烛光祭“告慰”仪式上,每一位代表放上一根蜡烛,就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鞠躬哀悼。南京鼓楼医院援湖北医疗队代表杨海龙感慨万千,话未说完已经哽咽,杨海龙告诉记者,参加烛光祭是一次心灵的净化,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应该被铭记,而且应该转化为一种精神力量,督促每个中国人奋发向上,为国家的强大出一份力。

“83年前,我从那场屠杀中幸存;83年后,我同大家一起祭奠你们。请你们放心,现在祖国很强大,我们再也不会让悲剧重演。”活动现场,83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阮定东老人白发苍苍,眼含热泪。83年前,阮定东的家遭日军轰炸,全家逃难到燕子矶江边时,爷爷阮家田为保护只有7个月大的阮定东,被日本兵刺伤,没过几天便去世了。提起往事,阮定东目光坚定:“如今我们的祖国强大了,历史的悲剧不会再重演了,我们一定要珍惜我们的生活,并且将记忆一代代传下去。”

南京创业创新代表浦瀚表达了奋进的决心,“南京是我求学和创业的地方,曾经的苦难之城,如今已是希望的热土。我爱南京,我们要把南京建设得更加美好,这是对你们最好的告慰!”来自南京市小火瓦巷小学四(六)班的韩钰坤则表示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一定要牢记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

现场,外国友人罗克,双手捧着蜡烛,面色沉重。罗克目前在南京大学教授德语,他对南京这段历史很感兴趣,并翻译过有关《拉贝日记》的话剧剧本。“我去年就参加过烛光祭,印象非常深刻。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对中国人,是一段很重要的记忆。”

在低婉的合唱声中,6岁的女孩赵彧骁,双手捧住紫金草,并缓缓点亮。此时,大家默默许愿,愿和平的种子,播撒在世界每一个人的心底。这是赵彧骁第一次参加烛光祭,但她对和平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有和平才有美好和快乐。”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吕洁 赵丹丹 /文 施向辉 顾闻/摄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