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南京上秦淮:以“铁心”护“绿心” 让城市“绿肺”展露新颜

龙虎网讯 (记者 蔡敏 黄力鹏 通讯员 小未)从南京未来网络小镇高楼林立的创新示范街区驱车五六分钟,只觉得城市的繁华声渐行渐远,不经意间抬头,一片绿意便映入眼帘,这里便是正在大力整治的上秦淮片区。在南京未来科技城负责人的带领下,记者徜徉其内,野花啼鸟,水拍云岸,一只只白鹭、野鸭时而比翼低飞,往来云烟,时而聚在河畔,啄羽整翼,时而鸣傍苇丛,得鱼自足,俯仰之间,随意一框便是如画风景。架小舟于青芦之间,惊起鸥鹭争飞,弄桨叶于秦淮水上,万千星辉散落。很难想象得到,在距离南京主城20多公里的地方,竟有这么一个天然去雕饰的幽美之地。



融“绿”于城  “给老百姓一个好的交代”

曾经杂乱无章的上秦淮如今华丽换装,绿色生态绽放异彩。“上秦淮片区的生态本底优良,但因为长期的人居生活,还有一些偷倒垃圾的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让大片的土地失去涵养能力而闲置。” 南京未来科技城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2013年,园区启动拆迁工作,力争恢复片区生态环境。但由于片区面积广、管理难、资金投入大等原因,进展一直不快。随着未来科技城国际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成熟,国际绿色社区居住的市民越来越多,入园企业和广大市民对恢复生态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



为回应群众呼声,园区对上秦淮片区的环境整治加大了力度, 2019年,南京未来科技城重拳出击,立足实际,以融“绿”于城为引领,把准“保护、创新、惠民”三个关键,着手推进上秦淮片区生态修复项目。一年多来,“水秀、湖净、草绿”的修复画卷徐徐铺展,这将直接惠及百万市民,成为南京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是责任所系、发展所需,更是民心所向,要是不去好好打造,对自己对老百姓都不好交待。返璞归真也是南京未来科技城的一种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南京未来科技城负责人表示。



统筹规划 跑出生态修复“加速度”

自整治行动开展以来,南京未来科技城立足全局,统筹规划“水土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通过土地整治、河道清淤、水系串联、植物栽种等,加速推进闲置农田复垦复种。“我们因地制宜,按照‘宜田则田、宜水则水、宜林则林’的原则,整体推进片区的环境整治,尽最大可能保护生态本底,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比如说,我们在清理建筑垃圾时,尽量减少土方的外运,通过资源化利用、土质改良等方法,将垃圾变废为宝,用来加固河堤、打造小丘陵、种植茶树,既形成了自然景观,也节省了数千万元的资金投入。”此外,园区还用传统的夹泥方式来提升水质。在现场,记者看到,有农民乘着小木船正将清理出来的河道淤泥倒入固定的泥浆池中,在起到疏浚河道、净化水质的同时,还可以用做农田的肥料,这样的做法既生态环保,又可作为农业观光旅游的一景。



去年以来,上秦淮片区已整理出杂田约2500余亩,取得了较好成效。目前,片区可种农田面积已达近10000亩,其中水田4500亩,旱地3500亩,形成茶山约800亩,水系面积约2300亩。

完善设施 画好共建共享“同心圆”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重拳出击让水更清、城更绿、氧更浓的同时,南京未来科技城不忘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按照“路通、水畅、岸绿、景美”的要求,走深走实惠民之路,前后投入约5千万元,全面推进片区道路、桥梁、水利及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新建15座桥梁,5个涵洞,完成了25公里农路、老旧沟渠、涵闸的提档升级,提高了灌溉能力、通航能力和片区的防汛能力。



以“补短板、惠民生”为重点,南京未来科技城一手抓生态保护,一手抓惠民利民,因地制宜推出“生态修复、功能修补”。“在这里,我们种些苗木花草,盖些小木屋,不搞大型的建筑,晚上不搞大的亮化。如果过度亮化,鸟就跑走了。要让游人听得到蛙鸣声,要让阳光能照射到每一棵树顶上,要保证这一块的原生态。”未来科技城负责人表示,本着生态优先、节约成本的原则,上秦淮片区内的桥全部为梁桥。“我们结合片区的实际情况,决定修梁桥(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桥梁),这样既能满足旅游车辆通行和游船通航需要,也能最低程度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而且据测算一座桥能比修拱桥省约五百万。”

高标准建设  打造生态效益农业促生态涵养

“我们在片区内种粮食,一方面是落实耕地保护要求,另一方面是要打造农业景观,依托华谊电影小镇,作为旅游观光和电影拍摄用的自然景观,也可以多方面产生经济效益。”对于可种农田,未来科技城要求做到应种尽种、及时耕种,禁止抛荒漏种,并且按作物生长季节要求,确保一年两熟。同时,按照“单品成片、连片成景”的思路,形成以水稻、油菜等为主题,以200亩果树(百果园)、400亩苗圃(百药园)为衬托,四季不断、贯穿全年的特色农业景观。据了解,园区已经申报了7500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力打造了高标准、规范化的智慧农田示范区,目前引进的几家农业公司已经开始在农田上栽种农业作物,打造出的“上秦淮大米”等“上秦淮”系列农产品,年产量达到200多万斤。

生态好了,城市美了,百姓乐了。如今,上秦淮片区正以蹄疾步稳的速度展露“新颜”,这是身边的民生,是最普惠的民生。南京未来科技城负责人表示:“我们一定要保护好打造好这块地方,给老百姓一个好的交代,也为园区发展打造一块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 南京未来科技城将继续科学谋篇,以自然生态为特色,以“铁心”护“绿心”,让上秦淮片区成为南京的绿色之肺、健康之肾,成为市民欢聚共享、踏青漫步的生态空间。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