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东海农家女王广凤:把革命老区偏远小村打造成“网红地”
7月26日,在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梁河镇南辰村一家家纺店内,45岁的妇女王广凤手持一部手机,不停地直播夏凉被的制作流程。而在偌大的店内,还有10余名农家小媳妇也像王广凤一样,不停地进行直播。

现代快报7月28日连云港电(记者 王晓宇 通讯员 张开虎 傅本龙)“各位亲,这是我们家乡人用自己种植出来的棉花加工的夏凉被,质量可靠,价格适中,手感又很好。如果你看中,请点击下面的小黄车……”7月26日,在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梁河镇南辰村一家家纺店内,45岁的妇女王广凤手持一部手机,不停地直播夏凉被的制作流程。而在偌大的店内,还有10余名农家小媳妇也像王广凤一样,不停地进行直播。

一路走一路闯一路艰辛

王广凤出生于革命老区南辰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小时候,家里穷。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下地干农活和一大早起来推磨。”回忆儿时生活,王广凤感受最深的就是“累”。因为当地土地贫瘠,粮食收成不高。再加上王广凤上面有二个哥哥,常常一日三餐难以吃饱。

“我上到五年级就不上学了。”在直播间隙,王广凤用沙哑的声音诉说自己成长的历程。“因为当时二哥上高中,学费又比较高,家里又没有什么钱。”辍学后的王广凤为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便来到了连云港市区打工。

“我当时在一家生产塑料袋厂干活。”那年,小小年纪的王广凤成为全村第一个走出家门到外打工的女孩,“厂里每月工资200元。”也就是为了这200元的工资,王广凤格外地勤快能干,常常一个人的工作量比两个人都多,自己的每日三餐却吃着清水煮挂面。“能省一分是一分。”对于这样的艰苦生活,王广凤没有更多的怨言,而是按月寄回家200元。

两年后,王广凤有了新的想法,来到一家小餐馆打工。“工资虽然也是200元,但每天吃饭不要钱,还可以吃好点。”就这样,王广凤又整日呆在餐馆,学习包饺子、搓汤圆和炒小菜。

19岁那年,从农村走出来的小姑娘王广凤又当起了一名送货员,每天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不同的打工,不仅锻炼了王广凤吃苦耐劳的能力,也让她看到了世界的五彩缤纷。

“咱农民也要有志气,农村人也有创业的梦想。”敢想敢闯敢干的王广凤在从事2年送货员后,又和几个家乡姐妹远赴千里之外的深圳打工。凭借着苦干加巧干,王广凤在一家陶瓷厂每月收入可达到800元。

创业创新创出一片新天地

打工的生活,让王广凤不仅体验到远离家乡想念父母亲人的痛苦,而且也让她明白没有一技之长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道理。“我想学手艺,我要创业,我要当老板。”1997年的春节,王广凤给自己又重新定了位。

学什么?王广凤陷入深深地思考。在王广凤在外打工的几年间,家乡也迎来发展。原本土墙建起的房屋被红砖红瓦取代,村民们出行也可以骑上摩托车,村里也常常飘出肉香味。

“既然村民们生活好了,那手里的余钱也就多了,消费能力和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看到家乡发生的巨变,王广凤给出了答案:学缝纫。

怎么学?文化知识偏少的王广凤便来到临沭县城一家缝纫培训班,交了900元的学费。“原本三个月的课程,我就学了一个多月。”王广凤说,“当时,家里又农忙,我又回家帮父母干农活。”

对于一心想创业的王广凤而言,没有困难可以阻挡。“农忙过后,我便到南辰集市出摊子,专门给人家做衣服。”不顾家人反对,王广凤开启了人生第一次创业之路。“还是学的不够,一天一夜只做出一条裤子,才挣3块钱,还得反反复复地画图。”对于这次创业,王广凤说,“不容易,太不容易了。”

就这样,王广凤在边摸索中做衣服。1999年,已到谈婚论嫁年龄的王广凤与东海县南辰村的男青年王树伟结婚。“婚后,我又学着做窗帘。”为增加家庭收入,王广凤又进行了学习。

“不行,在家学不到市场上最先进的制作工艺。”婚后第二年,王广凤将不到一岁的女儿交给了婆婆,又远赴深圳。“我到处观察,这里的人用的是什么窗帘,是怎么做的。”为了能给自己的创业之路减少坎坷,王广凤在深圳整整观察了2个月。“接着,我就到一家大型的服装厂干活。”王广凤说,“我必须得把缝纫的技术学得滚瓜烂熟。”

就这样,王广凤在深圳呆了4年。在此期间,王广凤还到生产窗帘的企业干,在个体店里干。在不断提升个人缝纫技艺,掌握市场规律中,王广凤也积蓄更多的创业资金。

小手机大世界蹚出一条脱贫路

学的目的是为了致用。为能将在深圳打工期间积累的经验与家乡发展实际进行有机结合,王广凤骑着电瓶车到临沭,看看窗帘市场发展到什么地步。

“我就着重做好市场调研,注重观察窗帘的风格。”在了解市场的过程中,王广凤不断扩大市场的半径,她又去了临沂市场,看看批发和实体店销售之间的差价是多少。“非常可观。”一个多月后,王广凤在南辰街市上花了1000多元租了一个2间屋的门面店,成为当时集市上第一家经营窗帘的个体商户。

“效果非常不错。”经营中,王广凤发现当时很多村民喜欢给被子做被罩,“我又抓住这个商机,对外承接做被罩。”

有当初单一经销的窗帘到承接被罩,王广凤的生意越做越好。“我的手艺非常好,质量又可靠,价格又适中。”王广凤的门店常常是人来人往。后来,善于观察商机的王广凤又经营婚庆用品。

不满足现状的王广凤又尝试着扩大自己经营范围。“在经营中,我发现很多子女结婚的家庭,父母都要给孩子做几床喜被子。”做被子就要用到棉花和机器,为能搞懂机器是如何操作的,王广凤便利用经营间隙,又远到山东、江苏、河南等地,考察机器设备和原料采购。

“这个机器很大,我的这2间门市放不下。”为延长经营链条,2009年,这个农家妇女,又筹集130万元购买了面积约3000平方米的大厂房。“当时,我都不敢想。”丈夫王树伟曾劝阻妻子,“她根本就不听你的,就说错过的商机花再多的钱也买不来。”

说干就干、敢闯敢干,这就是王广凤的性格。搬进新厂房,一个人经营的王广凤显的忙不过来,又雇佣了当地几名农家妇女一起干。

几年来,王广凤先后又引进餐桌、木床等产品经销,成为当地方圆百里最大的一家家纺和床上用品经营店,并凭借着日积月累的资金,将原有的厂房翻建至三层,经营面积扩大到10000平方米。

“一人富不算富,全村人富那才好。”在经营中,王广凤得知今年是全国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那么我们革命老区人民更不能拖了国家的后腿。”

于是,今年7月初,王广凤结合互联网的风口,在自己的商场内开辟一块空间,将其打造成为直播间,建立起直播培训基地,并邀请相关专业人员为愿意尝试的农家女培训。“不需要个人投资,还可以接受专业的电商知识培训,在家门口就可以轻松实现创业。”谈起在王广凤的商场内做直播带货,当地农家女孙苏勤笑呵呵地说,“这都多亏了王姐,她帮助了咱们这帮在家带孩子的女人有事做。”

拥有中专学历的村民王娅婷,带着孩子走进王广凤的商场,并借助手机开启直播模式。“各位亲,如果需要床上用品,不妨来到这里,包你质量可靠,价格适宜……”

就这样,曾经名不见经传的东海最北边的小村落里,在农家女王广凤的带动下,也悄然兴起了直播经济。目前,在她的直播基地每天有10多名附近村里的建档立卡户农家女直播带货,店面后勤人员20名,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坐家脱贫”。“我的梦想是,让咱们女家女用淳朴的语言,通过直播,既把家乡的特产卖出去,又能实现致富。”说着,王广凤拿起手机,走进了直播间。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