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苏州八旬老人回忆:这辈子最光荣的事,就是带村民奔小康



现代快报讯(记者 高达 文/摄)姚金根84岁了,但依然口齿流利、思路清晰。说起自己创办苏州市内第一家树脂砂轮厂的往事,他流露出了自豪的神情,“我评上过劳动模范,也当过人大代表,但最光荣的事,还是带领两个村的村民办厂,离小康越来越近。”



△ 姚金根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

年轻的生产队长成了村支书



△ 姚金根及其家人照片。受访人提供

姚金根出生于1936年,是土生土长的苏州虹桥人。1954年,18岁的姚金根参加工作,因为任劳任怨肯吃苦,头脑又机灵,几年后就担任了虹桥村生产队长并入了党。

无论哪个年代,像姚金根这样的年轻人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三香村是虹桥村的邻村,农业、工业基础薄弱,贫困落后。1974年,姚金根被上级党组织安排到三香村担任村支书。

当时在三香村,小麦和大米是主要农产品,但产量产值又不高。姚金根在苏州市内率先引入了大棚种植技术,大力发展蔬菜种植。“那个时候大棚种植是非常前卫的技术,前期投入成本也不低,在农村推行需要魄力和支持。”姚金根想尽办法说服村民,最终将大棚种植在三香村普及。

姚金根又听人讲搞砂轮厂挣钱,他认为,砂轮被称为工业机械的牙齿,绝大多数工业企业都离不开砂轮,这也是一条致富渠道。于是他各处走访学习经验,很快搞起了村办企业,创办了三香路陶瓷砂轮厂,将三香村办工业推上正轨。

短短几年,三香村村民在姚金根的带领下,逐步摆脱了贫困落后的面貌,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鉴于在三香村办砂轮厂获得了巨大成功,此时的姚金根萌生了在虹桥村也开办砂轮厂的想法。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新型的树脂砂轮技术日趋成熟,陶瓷砂轮技术已不再是行业唯一的主流技术。“要办就办最好的!”1981年,姚金根最终决定将树脂砂轮技术引入虹桥村。

创办苏州市区第一家树脂砂轮厂



△ 原虹桥村村支书缪炳其在虹桥树脂砂轮厂前合影。村民提供 

尽管拥有着开办陶瓷砂轮厂的经验,但树脂砂轮技术对姚金根来说完全是一个不熟悉的新领域,不仅如此,当时苏州市区也没有一家树脂砂轮厂。

面对这样的情况,姚金根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请师傅学技术。“当时还没有高薪聘请专家这个说法,为了请来并留住师傅,村里也是拿出了最大诚意。”

随后姚金根在他人的引荐下,慕名前往常熟某树脂砂轮厂,请来了一位朱姓大师傅,并把他的家人也一起迁到了虹桥村。不光如此,姚金根还在村支部会议时,提议由懂技术的朱师傅来担任第一任厂长。

姚金根的尊重和礼遇,使得这位朱师傅大为感激,他在前往虹桥村赴任前,还亲自帮忙挑选采购了一批设备,这也为虹桥树脂砂轮厂日后的顺利运营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姚金根在办厂初期,还先后从附近的昆山、无锡请来了数名技术人员。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作为苏州市区第一家树脂砂轮厂的虹桥树脂砂轮厂稳步发展,几年后就收回了全部的开厂投资。时间到了1985年,姚金根再次敏锐地嗅到了市场商机,他打听到,江苏沙钢厂和上海宝钢厂正派人在江苏地区采购砂轮。

这两家钢厂对所采购砂轮的质量要求相当严格,甚至在提货前会派高级专家前来抽查验收。自知厂里生产水平不够的姚金根开始意识到,小型村办企业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分一杯羹,必须要不断提升自身技术和产品质量。就在这一年,姚金根只身远赴河南郑州,来到了机械工业部直属、当时全国砂轮技术综合水平最高的第二砂轮厂,带回了几名专家。在专家指点下,改进了技术的虹桥树脂砂轮厂如愿收获了两家钢厂的订单。

两次尝到甜头的姚金根,不久后甚至在砂轮厂旁建起了一栋三层高、拥有12间客房的招待所,专门用于请全国的专家前来指导时居住。说到这里,姚金根笑着表示,可能这就是最早的吸引技术人才。

随着砂轮厂规模的逐渐扩大,相关就业岗位不断增多,不少虹桥村村民因此得利。最多时,虹桥村一千多村民中有近十分之一直接或间接为砂轮厂工作。



△ 姚金根的劳动模范证书及人大代表证

姚金根于1979年、1981年先后被评为苏州市劳动模范和江苏省劳动模范,并于1990年当选苏州市郊区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94年,虹桥村全体村民转为城镇户口,2007年6月村属建制撤销。虹桥树脂砂轮厂也在上世纪90年代迎来转制,并在千禧年拆迁搬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如今,年过八旬的姚金根已经退居二线,但闲不下来的他仍关心着砂轮技术的最新发展。“我儿子现在在苏州新区经营一家砂轮厂,我有时还会作为顾问去指导下。”姚金根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现在儿子的工厂内所聘用的工人,不少都是以前虹桥树脂砂轮厂的老员工,在姚金根看来,这也算是一种传承了。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