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南京 > 正文
南外仙林分校燕子矶校区:闪耀青春最美的光芒

在南京的长江之畔、燕子矶头、三大地铁交汇处的燕春路8号,有一处滋兰树蕙的芬芳园地,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燕区”,她就是南外仙林分校燕子矶校区。学校设有小学部、中学部,拥有诗意的校园环境、一流的教学设施、德才兼备的师资团队、原汁原味的南外仙林分校的教育特色。

作为南外仙林分校“嫡亲的一家人”,学校在管理上实行“八个统一”原则:统一培养目标、统一教育思想和理念、统一管理体制、统一课程、统一教材、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活动安排、统一小班化英语教学和外籍教师任教。

【最美校园】

活动浸润,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如果在大课间或阳光体育活动时间来到“燕区”,会看到一群群活力四射的孩子们,跑操、跳绳、体能锻炼、自创武术“燕舞飞扬”、室内八段锦,以及各式各样的体育运动……看着身着红色校服的孩子们,一张张脸上洋溢着生动的笑容,任谁都会被他们的活力所感染。

“燕区”的学生就是这样阳光开放、积极向上、自主自信,他们每一天的学习、活动张弛有度,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有收获。这一切都要得益于学校科学、有序的教育教学及活动安排。在课程实施和活动浸润中,学生逐步形成了自主自信、积极向上、阳光开放的个性品质,最大程度地提升综合素养。

“以活动为载体,在活动中育人。”南外仙林分校燕子矶校区小学部校长周卫兵介绍说,学部坚持学校“顺其自然”的校训,坚持学部“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理念,老师们秉承“为所当为,追求卓越”的学部精神,以打造“有温度的班集体为路径,提升管理质量,提升育人能力,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提升办学品位。中学部则坚持“抓常规、促养成,重活动、求精致”的德育思路,活动重过程、讲实效。各项活动按序列化推进、课程化发展,紧扣现实生活,贴近学生,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外语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演讲节、读书节六大节日是南外仙林分校的传统。体育节上的吉尼斯挑战赛;科技节上的模型赛;艺术节上的“我型我秀”等,创新的形式,让学生在多元的活动中,收获自信与快乐。

学校特别注重仪式教育。一年级的入学仪式上,小萌娃们向老师们行标准的拜师礼;二年级的入队仪式上,四年级的少先队代表们郑重地为新队员系上鲜艳的红领巾;三年级的成长仪式上,学生留下了“爱校”“爱家”“爱国”的感恩誓言;六年级和初三学生的毕业典礼上,阵阵歌声,唱响逐梦征程;十四岁的青春仪式中,学生们离队入团,收获了青春的纪念。此外,初一还开设了“理想教育的第二课堂”;初二开设“青春讲堂”;初三开设“少年成长课程”……这些仪式铭记着学生成长,点亮着生命的未来。

如2022年,学校以传统节日为活动契机,开展了一系列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主题活动。2月,小学部和中学部共同举办“玩转元宵节”主题活动,学生们做花灯、猜灯谜、闹元宵;4月,小学部开展“清明祭英烈 丰碑励童心”清明节网上祭英烈活动;6月,儿童节和端午节撞个满怀,学生们画端午,包粽子,进行端午知识竞答……在节日中,学生们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小学部还开展了一系列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我与花的故事”为主题的培育生命、观察生长的种植花卉活动;“金陵娃,一起劳动吧”劳动教育周实践活动;“以劳养德”居家劳动分享活动等,并创新了校园劳动实践周的形式,值周中队的同学在实践周期间,积极参加劳动岗位体验,在劳动实践中学习劳动技能。

高效教学,教育质量高位发展

2021年,燕子矶校区中学部被评为“南京市推进素质教育示范初中”,被授予“江苏省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研究基地”,荣获栖霞区2020-2021学年度素质教育质量评估“质量优秀奖”“二等奖”。

成绩来自于老师们对学生的爱,“燕区”的老师们甘当绿叶,奋力托举,在南外仙林分校燕子矶校区中学部校长张国其眼中,“什么是爱学生? 用师者的压力山大换学生的一身轻松,让三张卷子变成一张卷子,让作业质高量少,给孩子减负,辅导孩子在规定时间内高效完成任务,这就是爱。”

创新教学“四步法”

“学校追求‘内涵发展、减负增效’,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课堂,学校贯彻挖内涵、重谋划、求合力、抓落实的思路,创新教学‘四步法’:课前必研、首课试听、重点课程同课异构、反思调整。”张国其表示,“首课试听”是重要的一环:一节新课,第一个老师上的时候,其他老师一同听课,记录反思,相当于二次备课。一学期下来,老师们相互间听课次数累计1000多节。而特别重要的课程,不同的老师采取不同的课堂设计来上,在比较中寻求学生最易接受的方式。经历前三个阶段后,再一次对自己的课进行推敲,课堂效率大大提升。

三张卷子变一张卷子

学校的教学教研由年级备课组负责,主抓如何实现高效课堂,如何布置作业习题,带领学科教师研究习题,研究如何把三张试卷精炼为一张卷子。全程实行作业三递进:精选精编;精练精批精讲;二次订正,面批面改。学校要求每天作业量根据成绩中等偏下学生制订,每门学科作业不能超过30分钟,做到量少质高,作业不带回家。从初一年级到初三年级,学校提供课后延时服务,学生在校上完晚自习,作业全部完成,即使是初三毕业年级,作业完成也从不超过晚上9点半。一旦发现某科作业出现过量问题,中学部校长和年级领导小组组长就会直接找备课组长问责。

“学校尤其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化辅导,将适应学生的个性需求放在首要地位,以学生的需求与个性化发展为中心。”张国其介绍说,学校深入挖掘办学潜力,配备师资队伍,开展学科一对一辅导,作业面批面改成为常态,在个辅中,教师和学生加强了情感交流,学生更加强了对学科知识的深度理解,做到思想和知识双帮扶。

“班教小组”一对一帮扶

南外仙林分校在全国首创“班级教育小组”管理模式。在“燕区”,这个做法也成为老师们多维了解学生、促进家校沟通的法宝。

班级教育小组包含教这个班的所有学科老师和生活老师形成一个团队,对需要特别帮助的孩子实行一对一牵手帮扶。关注每个孩子,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全学科推进,不留一门弱势学科。班级教育小组以“日碰头、周例会、月诊断”为日常工作机制。每日教育小组成员积极沟通,周例会、月诊断则邀请家长、学生代表参加,共同管理、互相支持、实现家校共育。注重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经常举行家庭教育的专题讲座和沙龙。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牵手学生,潜心交流,正面引导,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信心,以情感传递情感,营造融洽的生生关系、师生关系、家校关系。 

“遵循教育规律,做简单纯粹的教育,关注科学、有序、分层(个别化)三个关键词,科学、有序地安排教育教学工作。”“燕区”创校之初,王伏才校长曾如是说,“燕区”的每一位老师也正是这么做的。在教育过程中,他们把每一个孩子都放在心上,注重个别辅导、分层教学;注重启动学生成长内驱力,着力将不同基础的学生分别带到山坡处、山腰间、山顶上……短短数年,“燕区”已经和南外仙林分校本部一样,跃居全区顶尖、全市前列。

年轻的“燕区”,正闪耀着青春最美的光芒。

通讯员 宋国斌 顾欣 现代快报+记者 袁永红

(学校供图)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