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十二地市 > 泰州 > 动态 > 正文
泰州海陵召开推进农业现代化专场发布会,粮食生产有望实现“二十连丰”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吴驰 记者 毛晓华)10月13日,泰州海陵区召开“中国式现代化海陵新实践”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推进农业现代化专场,邀请海陵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丁永圣,海陵区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元昶,泰州市水利局海陵分局局长陈建勋,红旗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常书琴,介绍海陵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农村宜居宜业等方面的情况。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启动“吨粮田”建设,累计投入2.3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10.4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比重为71.36%。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8.97万亩,粮食单产屡创新高,稻麦两季亩产平均达1096公斤以上,实现“吨良田”,粮食生产有望实现“二十连丰”。“泰香粳1402”和“南粳5055”等海陵本土良种,成功覆盖海陵水稻种植面积80%和全省水稻主产区35%。


近年来,海陵区先后建成了城东街道千亩大棚蔬菜生产基地、华港镇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苏陈镇前窦村、周埭村大棚蔬菜生产基地和蘑菇部落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等;建成久成牧业、鑫鼎畜牧等10多个标准化畜禽规模养殖基地,建成好润国蟹、淡水大黄鱼等20多个绿色生态健康养殖水产基地。累计高效农业面积达10.44万亩、设施农业面积达5.36万亩,分别占全区耕地面积的比重为72.22%、36.97%。


农业产业体系持续优化


近年来,海陵区放大水禽、水产、水稻和高档花卉“三水一花”特色种业优势,建设国家级水禽基因库、国家级姜曲海猪保种场、江苏丰达水禽育种场等,开展水禽、水产、稻麦良种选育、繁育和技术创新集成,“红旗”牌稻麦良种获评江苏省著名商标,良种出口约3000吨。延伸花卉引培、生产、销售全产业链,产业规模达5亿元以上。


培育乡土特色产业。重点培育优质稻米生产与加工、果蔬种植与采摘、优质淡水产品养殖等乡土产业,初步集聚苏陈稻米、城西果蔬、罡杨淡水养殖等“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海陵全区共有乡土特色产业重点经营户33户。“弘梅”糕点获得省级老字号产品认证,梅香食品、润乡米业、油恒公司等企业产品获得“绿色产品”“有机食品”称号。


农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大力推进“两品一标两基地”建设工作,海陵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从2021年的44.14%跃升至现在的76.5%。现有绿色食品标志3个,有机食品标志3个,精深加工绿色食品1个,省级绿色优质水稻基地3个。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顺利通过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验收。


此外,海陵不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发展水肥一体化模式、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化肥使用量不断降低,有机肥和配方肥使用逐年提高。创建绿色防控示范区,强化病虫监测,提高统防统治覆盖率,推广生物药剂,鼓励物理防治等手段,病虫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化肥、农药施用总量逐年下降,年降幅分别达0.7%和1.8%。


聚焦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以美丽宜居村庄建设为支撑,以传统村落保护为依托,以“四好农村路”为纽带,统筹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创建工作。由区财政先行支持每个创建村庄600万元项目启动资金,并主动承担了资金需求较大的村庄污水改造工程、路面改造工程等,切实减轻创建村庄的“经济负担”。


在乡村建设中,海陵区注重挖掘本土特色,解决“千村一面”问题。一方面注重特色产业的打造。比如,麒麟社区依托现代农业资源优势,采用“特色农产品+民宿餐饮+体验种植+观光采摘+户外拓展”的模式开发农业多功能性,发展农业观光休闲度假产业,打造“水美麒麟”。另一方面注重特色文化的彰显。组织乡贤、村民和能工巧匠,充分挖掘和发挥乡土文化。比如唐甸村的非遗文化“三月三”庙会、民俗文化馆,姚家社区的“红色党建”文化等等。


此外,海陵区将积极保障农村住房条件改善,从2021年开始到2026年底,计划投入资金约3000万元,用5年时间完成全区1459户农村住房条件改善。


建设生态河道彰显水韵之美


目前,海陵区共有113条(段)县乡级农村河道,总长282.68公里,截至2022年底,省水利厅认定海陵已达生态河道长度为128.87公里,生态河道覆盖率为45.59%。今年海陵区农村生态河道建设任务为新建8条,13.68公里,目前,已完成建设任务的76.5%,建成后农村生态河道覆盖率将达50%以上。


在生态河道建设过程中,围绕“功能达标、水流通畅,水清岸洁、生态良好、管护到位”的目标,在河道建设之前,强化科学论证,与幸福河湖创建工作结合起来,防止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带来的各种浪费,着力打造更多农村生态河道;在生态河道的建设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破坏,保证整个河道和周边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在施工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减少硬质化,使用本地常见的植物措施,从而保证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加强农村生态河道建设的同时,注重在落实长效管护上下功夫、出实招、见成效。


来源:现代快报全媒体

编辑:王婧

审核:尹有文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