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世界海洋日,江苏海洋大学在行动!
围绕这一主题,江苏海洋大学依托学科优势、依靠群团组织,举办一系列宣传教育、环保公益、科研实践活动,弘扬海洋精神,传播海洋文化,增强师生们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科技发展前沿、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在全校形成“爱海知海护海”的浓郁氛围,激发广大师生投身海洋事业、探索海洋、研究海洋、服务海洋的热情。

现代快报6月9日连云港电(记者 王晓宇 通讯员 陈晓艳 周惠秀)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今年的主题是“保护红树林,保护海洋生态”,围绕这一主题,江苏海洋大学依托学科优势、依靠群团组织,举办一系列宣传教育、环保公益、科研实践活动,弘扬海洋精神,传播海洋文化,增强师生们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科技发展前沿、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在全校形成“爱海知海护海”的浓郁氛围,激发广大师生投身海洋事业、探索海洋、研究海洋、服务海洋的热情。

学生社团心向海洋 打造蓝色校园文化品牌

3D海洋模型展、海洋贝雕文化展、海洋水下机器人展、海洋优秀书法展……6月8日下午,江苏海洋大学苍梧校区生活广场,一场海洋科技文化展吸引了师生们前往驻足观看。

这是江苏海洋大学第五届海洋科技文化周开幕现场一角。为了引导广大学生了解海洋、热爱海洋,校团委组织各社团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海洋文化宣教活动、科技作品展览活动。

文学院学生会举办了“少年与海,诗路启航”展报大赛,在线上通过以图配文形成展报的形式呈现出优秀的海洋文化作品;应用技术学院团委也举办了“海洋文化创意知识竞赛”,向全校师生科普海洋知识;水族协会则在近日开展了爱心鱼寄养活动,同时设置趣味答题环节,让学生在寄养过程中感受海洋的魅力。

在每一年暑期社会实践中,学生团队也会组建有关保护海洋的实践团队,前往海边,深入了解海洋环境污染问题,宣传环保知识。

依托蓝色大讲堂 普及海洋科技前沿知识

学校将海洋文化融入学生生活,通过海洋知识竞赛、海洋文化校园科普讲座等特色活动,激发学生对海样的热爱之情。

学校定期举办蓝色大讲堂、海苑论坛、蔚蓝探索论坛等学术文化交流活动,邀请校内外海洋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学生开展专业培训和学术讲座。截至目前,蓝色大讲堂已经举办十八期,内容涵盖了国家海洋权益和海洋战略、海洋文化、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内容,为在校师生提供了学习与交流的平台。

“每次讲座都会以海洋为出发点,或是介绍海域污染及危害,或是讲解各类海洋科考船和深潜器,我们对海洋科学领域的认识逐渐深入,希望能学以致用,筑梦深蓝,圆梦海洋。”土木与港海工程学院大二学生张炜皓表示。

作为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学校海洋馆常年对外开放,每年接待市民、小学生参观和科普教育上百场,馆内陈列着鱼类、矿石类、藻类、甲壳类、贝类等海洋生物的标本,“小海鸥”志愿讲解员向参观者介绍海洋生物的种类、特点、习性等。“通过反复学习练习讲解,自己对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有了全新认识”,生物技术专业大二学生顾小朵是一名讲解员,这个身份让小顾“更加切身地体会到了海洋污染的严峻现状,看着这些标本,可能自然界已经销声匿迹或者难以找寻,会让我更加警醒自己,保护环境,从个人做起。”

发挥学科优势 用智慧守护蓝色家园

6月3日,江苏海洋大学藻类生物学团队来到海州湾达念山岛,进行藻类、贝类及海水采样,为绿潮灾害爆发机制研究、海洋微塑料研究收集第一手资料,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学校拥有一大批热爱海洋事业的专家教授,他们长期开展海洋环境保护科研实践活动、环保公益志愿活动,以智慧守护蓝色海洋,以实际行动唤起广大市民的环保意识。

冯志华所在的近岸海域生态与环境研究室长期致力于海洋微塑料研究,是名副其实的海洋“隐形杀手”的“侦查员”;为了保护青蛤野生物种资源,董志国教授团队用两年时间绘制青蛤高质量全基因组图谱,为青蛤人工育种按下“加速键”;测绘与海洋信息学院周立教授正在为无人化海洋测绘作出新的尝试;海洋生命与水产学院申欣教授为海洋生物“编家谱”,为后人研究相关生物类群进化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资料……

“发挥人才优势、学科优势,研究海洋,用智慧守护海洋,是我们建设高水平应用研究型海洋大学的必然使命。”校党委书记王自力表示。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