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打卡”博物馆,在文化殿堂感悟“诗和远方”

方寸之间,一览千年。推出“秦汉文明”系列展览,举办“从长安出发:丝路申遗成功十周年主题展”,开展“千年秦汉 博物古今”博物馆之夜活动……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全新亮相,吸引着慕名而来的观众。(5月18日人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全国博物馆数量由4692家增长至5788家,平均每两天就有一家博物馆建成开放;全国博物馆年度参观人数由7亿人次增长至12亿人次,平均每年增加1亿人次。场馆数量逐年增加、总数排名世界前列、免费开放率超过90%……越来越多人热衷“打卡”博物馆,“到博物馆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连接古今的文化殿堂感悟“诗和远方”,折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认知度的提高和深植内心的文化自信。

重器凝万古之志,典籍汇千载之思。博物馆不仅是保护和展示文物的场所,更是我们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阵地。在华夏大地,众多博物馆犹如一颗颗闪耀的星辰,照亮了我们对历史与文化的追寻之路。博物馆记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辉煌,铭记革命文化的历程,展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成果,每一座博物馆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每一件镇馆之宝都蕴含着无尽的故事,厚重的历史文化在这里变得可见、可感、可触。“打卡”博物馆,与文化亲密接触,与文物深度对话,触摸历史温度、领略文明魅力,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有所感、有所思、有所得,知所来、识所在、明所往。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博物馆的心脏,教育是博物馆的灵魂。云端“穿越”千年,观看数字化“重生”的珍贵文物;换上古代服装,在历史场景中与人物互动;运用AR、VR,开启“人在画中游”的奇妙之旅……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打造沉浸式观展体验,文物“活”起来、文化“潮”起来,让更多人在触摸历史中感知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在思接千载中读懂“何以中国”。博物馆是“行走的课堂”,为公众提供了持续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空间,不仅是人类记忆的容器、人类文明的窗口,也为社会教育、终身学习提供了丰富给养。

博物馆,是一部跨越时空的历史长卷、一座文明交融的文化桥梁、一本翻不尽的未来之书。把博物馆事业搞好,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打卡”博物馆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甘肃省博物馆丑萌的“马踏飞燕”玩偶、四川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面具”冰激凌、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江苏南京博物院“小粉炉”冰箱贴……博物馆成为各地最热门的文化场所之一,“为一座博物馆,赴一座城”成为潮流,有力带动文创产业繁荣、文旅融合发展,激发经济向好潜能,持续增进公众获得感、幸福感。(常江)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