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探秘江苏古道|这条古道原名军将,沿途地名充满“杀伐之气”



题记:长亭外,古道边……羁旅客思,折柳送别,金戈铁马,商旅不绝,古道,重叠着古人的奔波和愁肠,如今,又成了很多都市人的诗和远方。这个“五一”,现代快报记者带你探秘江苏境内的古道,一起揭开湮没在历史烟尘中的过往。


在户外徒步圈,无锡军嶂古道大名鼎鼎。它位于无锡市梅梁湖东岸、军嶂丘陵腹地,有上千年历史,直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都是当地山民出行的唯一通道。随着公路的建成,军嶂古道渐渐被遗忘。十多年前,无锡运动网一群户外运动爱好者组织开发了这条古道,让它重新进入大众视野,成为热门的网红徒步线路。5月4日,来自无锡运动网的资深户外驴友陶工带着现代快报记者,一起探访了军嶂古道。


△众多市民来军嶂古道徒步


一条没有开发的自然步道

军嶂古道有很多路线穿行在山间。其中A线起点在宝界山林公园,终点在9路公交“军嶂村”站。陶工带着现代快报记者,从宝界山林公园出发。刚开始,脚下都是统一铺设的青石板路。走了几百米,陶工指着青石板路旁的一条分岔小路说:“这里就是军嶂古道的入口。”


军嶂古道入口


小路是土路,路面乱铺着石头,不过半米宽,掩映在树林间,一点都不起眼。踩着大大小小的石块、盘绕的树根,一步一步前进,记者很快就开始浑身冒汗。陶工边走边介绍,军嶂古道特点就是“野”,没有经过太多的后期开发,属于很原始、很自然的状态,“讲究的就是山林野趣,这也是徒步爱好者喜欢走它的原因。”


陶工向徒步亲子家庭讲解


“树木葱翠养眼,天然氧吧养心!”陶工说,古道路线其实就是翻越一个个山头,现在翻的这座山叫“笔架山”,两边高、中间凹进去的叫垭口,就像笔架,前面还有大山头、西山,每座山都有名字,都很形象。


这一带地名多与军事有关

走了约半小时,又遇到了一个岔路口。陶工指着一条堆满落叶的林间小路说:“军嶂古道最早可追溯到五代十国的南唐,当时我们这里属于南唐,隔壁苏州属于吴越国,这里就是南唐部署军事的地方,现在还能看到留存的台阶、城墙等遗迹。因此,这一段也被称为唐古道。”


唐古道


军嶂两字源于主峰军嶂山,古称军将山,陶工的说法有据可考。记者查询据无锡市地方志《江苏省无锡市地名录》得知,军嶂山曾名军帐、军将、军峰。相传南唐屯重兵于此,以防吴越。南宋地方志《咸淳重修毗陵志》也有关于“军将山”的记载并附有地图,“南唐兵败于此,以备吴越。”


南宋地方志《咸淳重修毗陵志》关于军将山的记载


据文献记载,军嶂山最高峰231米,有真武庙,殿下有龙湫,湫旁有成性寺,一称龙寺,即孚泽寺,相传明建文帝曾避居于此。军嶂山地势险要,山北是甲仗坞,西是箸叶坞,南是官圭坞,西临太湖。临湖有扬旗、白旄等自然村,以上这些地名都与军事有关,可见军嶂山当时在军事上占有重要地位。

军嶂山也有不少故事传说,包括与建文帝逃亡传闻相关的孚泽寺。“它在军嶂古道第五段线路上,相传建文帝朱允炆被叔叔朱棣打败逃出京城,曾在此避难数月,因而称龙寺。”还有一个传说与蒙古大军有关。相传七百多年前,蒙古大军月黑风高之夜追杀南宋残军到此,惊闻山里战鼓震擂、大军呐喊而不敢进山,慌忙后撤,部分残军幸免于难就地卸甲为民,为感谢上苍救命之恩遂改名军将山。


《咸淳重修毗陵志》中的无锡地貌图,其中有军将山


“最开始的‘军将’两字都有山字旁,但都属冷僻字,后慢慢统一改成了军嶂。”陶工给记者讲解时,不少徒步亲子家庭也跟着听讲。

先前山里人每年都会将古道两旁的柴草割得干干净净,既方便通行也为灶仓添薪。自打有了公路,古道的出行功能日益减弱,时间长了,曾经一度被埋没于荒草灌木丛之中。


古道被驴友“激活”,成网红徒步线

“军嶂古道的重新翻红,也就是这十多年的事。”陶工告诉记者,2013年,最早是一位驴友发现了这条古道,然后以无锡运动网为主,众多驴友和徒步爱好者先后开始探寻、开发和传播。

当年,无锡运动网还为古道特别拍摄了纪录片,对军嶂古道的人文历史、自然风光等进行传播,在网上也引起了大量关注。“再加上近些年,徒步、越野等运动从小众走向亲子、家庭、团建等大众化运动,短短几年,军嶂古道就火了起来,就连外国人都来打卡。”


军嶂古道路线图


现在的军嶂古道,全程18公里,分六段,段与段衔接处均有下撤点。除了供穿越、休闲,还增添了转山励志、陶冶情操和越野挑战自我的功能。线路设置不再拘泥于ABCDE线,而是糅合为更长、更复杂、更曲折的转环线或赛道。参与者有普通市民,也有徒步爱好者。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陈敏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